首页
热心肠日报
文献库
产业库
榜单
关于日报
《肠·道》演讲
往期精彩
《肠·道》2024
《肠·道》2023
《肠·道》2022
《肠·道》2021
《肠·道》2020
《肠·道》2019
《肠·道》2018
《肠·道》2017
关于《肠·道》
肠道大会
热心肠大会
热心肠智库
智库专家
专家动态
智库新闻
关于智库
奖学金
年度人物奖
更多
HOPE
会议信息
科学与艺术
学术专刊
R·AI
周刊
热心肠先生
研究院动态
关于我们
搜索
登录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肠道微环境
文章数:10篇
肠道菌群
印遇龙+万丹+谢黎炜等:利用菌群如何对抗肌萎缩相关疾病?(综述)
肌萎缩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家庭与社会的医疗负担,妨碍对其他疾病病程发展的预测。然而,目前针对肌萎缩疾病常常缺少有效的治疗方案。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印遇龙、万丹、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谢黎炜及团队在The Innovation发表最新综述,通过汇总分析最新研究发现,阐明肠道菌群在肌萎缩相关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出通过药物、饮食、粪菌移植、探针电刺激、益生菌补充等手段可重构肠道菌群,促进菌群代谢物分泌,从而改善神经与肌肉功能,值得关注。
肠道菌群
肌肉萎缩
综述
基础研究
菌群代谢
IBS
Nature Reviews:靶向肠道微环境以改善IBS症状(年度回顾)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上发表的一篇年度回顾,概述了2022年IBS领域的3项重要研究(https://www.mr-gut.cn/papers/read/1045854115)(https://www.mr-gut.cn/papers/read/1047132556)(https://www.mr-gut.cn/papers/read/1062549435),聚焦肠道微环境在IBS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靶向肠道微环境治疗IBS的临床试验结果。
IBS
肠道微环境
综述
肠神经系统
肠神经系统塑造肠道菌群的新方式:调节肠腔pH
肠神经系统对于肠道健康至关重要,其作用之一是调节肠道菌群。PLoS Pathogens发表的这项研究发现,肠神经系统通过调控肠腔pH,来塑造肠道菌群,调节肠道炎症。
肠神经系统
肠道菌群
肠道微环境
一氧化氮过剩
一氧化氮如何影响人类肠道菌群?
mSystem近期发表的文章,利用体外培养系统发酵人类粪菌,加以一氧化氮(NO)脉冲处理。尝试模拟并阐述炎症情况下NO生产过剩对肠道菌群和整个微环境的影响。
一氧化氮过剩
肠道微环境
研究论文
组织特异性巨噬细胞
组织特异性巨噬细胞,大小肠各不同(综述)
大小肠解剖、微环境及功能差异显著,但相关的组织特异性巨噬细胞(TRM)描述、分型和对比却不多,造成研究过程中对TRM的解读也常出现错误。近日Trends in Immunology发表综述,着重讨论胃肠道区域的不同,以及饮食和菌群对TRM功能的影响。
组织特异性巨噬细胞
肠道微环境
综述
肠上皮再生
肠道微环境对肠道损伤的修复作用(综述)
肠道干细胞是小肠上皮程序性更新的源泉,其为肠上皮功能细胞的产生提供动力,进而实现肠道的屏障功能、吸收功能、免疫功能和内分泌功能等。多种因素可导致肠道干细胞损伤,但同时肠道又使用多种机制进行损伤后修复,即上皮再生过程。发表在Developmental Cell上的一篇综述文章系统介绍了影响肠上皮更新和再生过程的因素及作用机制,强调了微环境在调节肠道可塑性和干细胞功能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肠上皮再生
cellular plasticity
dedifferentiation
epithelial damage
Lgr5
宿主-致病菌互作
Cell子刊:致病菌如何利用肠道微环境促进感染入侵
Cell Host and Microbe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利用器官芯片方法,揭示了志贺菌如何利用肠上皮微结构和机械力来促进自身对肠细胞的入侵,也表明肠道芯片技术有助于研究肠道病原体的感染机制。
宿主-致病菌互作
志贺氏菌
器官芯片
肠道芯片
肠道微环境
吗啡耐受
肠道菌群参与吗啡镇痛耐受的产生
Cell旗下的新刊物iScience近期发表一项关于镇痛药耐受性的研究,提出肠道菌群与吗啡镇痛耐受有关,动物实验中,口服万古霉素清除革兰氏阳性肠道菌,可以防止耐受性的产生。
吗啡耐受
肠道微环境
万古霉素
革兰氏阳性菌
背根神经节
克罗恩病
Science:寄生虫感染,抗炎症?
① 发达国家中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发病率增加与环境改变有关,如寄生虫感染减少、肠道菌群改变等;② 寄生虫感染能够逆转Nod2基因缺失导致的小鼠肠道异常;③ 寄生虫感染可诱发2型免疫反应,抑制炎症性拟杆菌属的定植,同时富集有保护作用的梭菌目细菌;④ 寄生虫病高发地区,人肠道中拟杆菌目丰度降低,梭菌目增加,而除虫治疗导致梭菌目降低而拟杆菌目增加;⑤ 该结果支持卫生学假说:某些个体在基因层面上对肠道微环境的改变相对比较敏感。
克罗恩病
卫生假说
寄生虫感染
拟杆菌
梭菌
NLRP6炎症小体
Cell:菌群代谢产物调节炎症小体,塑造肠道微环境
这是2015年在Cell发表的经典文献,介绍牛磺酸、组胺、精胺等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如何通过调节NLRP6炎症小体以塑造肠道微环境,这是重要的菌群相关免疫学机制研究,特别推荐阅读!
NLRP6炎症小体
肠道微环境
代谢产物
抗菌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