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心肠日报
文献库
产业库
榜单
关于日报
《肠·道》演讲
往期精彩
《肠·道》2024
《肠·道》2023
《肠·道》2022
《肠·道》2021
《肠·道》2020
《肠·道》2019
《肠·道》2018
《肠·道》2017
关于《肠·道》
肠道大会
热心肠大会
热心肠智库
智库专家
专家动态
智库新闻
关于智库
奖学金
年度人物奖
更多
HOPE
会议信息
科学与艺术
学术专刊
R·AI
周刊
热心肠先生
研究院动态
关于我们
搜索
登录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真菌组
文章数:19篇
细菌真菌互作
新方法,助力探究细菌、真菌与饮食间的互作
ITS测序和散弹枪宏基因组学的准确性尚未得到可靠的评估,饮食对细菌和真菌肠道微生物群组成和功能的影响在纵向环境下的研究也很少。近日,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研究人员在Microbiome发表最新研究,通过比较两种研究真菌群落的方法,提出一种富集方案,发现在食物觅食方面,细菌和真菌间可能存在竞争性相互作用,值得关注。
细菌真菌互作
新流程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饮食菌群互作
真菌组
一文读懂真菌和癌症间的关联(综述)
微生物组可能影响癌症的发展、进展和治疗反应,但其真菌成分在这方面的研究仍不够充分。近日,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在Gut发表最新综述,强调了共生真菌和致病真菌可能参与癌症发生和发展,系统地论述了真菌影响肿瘤生物学的可能机制以及真菌作为治疗标志物的潜在前景。还展望未来能有更多研究解开真菌、细菌和宿主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值得关注。
真菌组
癌症
综述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儿童抑郁症
国内团队:儿童抑郁症与肠道真菌组结构存在关联
本研究通过病例对照设计,发现抑郁症患儿的肠道真菌组组成结构存在变化,并且真菌组和细菌组之间存在相互影响。既往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细菌组。因此本研究为探讨儿童抑郁症问题的肠道解决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
儿童抑郁症
研究论文
真菌组
生命早期
Cell子刊:婴儿早期体重或与肠道真菌有关
与细菌微生物组不同,早期肠道真菌在宿主代谢和儿童肥胖发展中的作用仍然不明确。近日,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研究人在Cell Reports Medicine发表最新研究,评估了加拿大健康婴儿纵向发展队列中的100名婴儿肠道真菌与其出生5年间的体重指数Z评分((BMIz)的相关性,发现生命早期和母体因素可能会共同影响生命前5年的生长动态,且与真菌群落的成熟模式和特定的真菌分类有关。总之,该研究表明肠道真菌可能对儿童早期发育产生重要影响,也强调未来需要更多研究重点关注肠道真菌在生命早期对人类健康的作用。
生命早期
真菌组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体重指数
铁载体
Nature子刊:肠道真菌如何影响沙门氏菌在肠道定植?
肠道真菌菌群影响肠道稳态与疾病。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Typhimurium,SeT)是重要的肠道致病菌,其感染宿主过程中是否与宿主的真菌菌群有相互作用目前研究较少。肠炎发生时,肠道内铁元素的可利用性降低,SeT表达多种铁载体受体蛋白,可通过铁载体获取生长所需铁元素。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研究人员近日在Nature Microbiology发表研究文章,发现SeT可利用宿主肠道共生真菌或食物来源的铁载体以促进感染时的定植和生长,揭示了肠道真菌菌群在肠道微生物稳态维持和致病菌感染中扮演的新角色。
铁载体
研究论文
真菌组
沙门氏菌感染
真菌组
引物选择对高通量测序中人类真菌检测的影响
真菌在菌群生态位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目前已利用各种测序方法揭示真菌群落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然而关于各种引物的性能以及各研究间的可比性知之甚少。近日发表在Gut Microbes的这篇文章,通过对18S、ITS区域进行了系统比较,确定各种引物对测序结果的影响,发现地球微生物组项目中使用的引物——EM引物在真菌菌群研究中具有显著优势。
真菌组
真菌组
王军+蔡磊+陈亮:全长rRNA操纵子纳米孔测序,赋能真菌组研究
Molecular Ecology近期发表了来自中科院微生物所王军、蔡磊、陈亮与团队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基于真菌全长rRNA操纵子纳米孔测序的真菌组研究方法,揭示了以前的方法可能低估的真菌组物种多样性。
真菌组
牛津纳米孔测序
全长rRNA操纵子
鼻咽部菌群
14分研究探讨新生儿鼻咽部微生物与免疫互作
本研究通过对新生儿鼻咽部细菌、真菌以及转录组学的测序,通过充分的统计分析,揭示了其中存在的关联。为进一步揭开人-微生物互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所用统计学方法丰富,值得赏读。
鼻咽部菌群
儿童
细菌组
真菌组
母乳喂养
肿瘤微生物组
Cell子刊:肿瘤真菌促进IL-33分泌和2型免疫反应,驱动胰腺癌进展
TH2细胞和2型天然淋巴细胞(ILC2)可通过分泌促肿瘤细胞因子(如IL-4、IL-5和IL-13)来刺激肿瘤生长。这些2型免疫细胞如何迁移到肿瘤微环境中,其机制尚不清楚。Cancer Cell近期发表的这项研究表明,胰腺癌中,致癌突变KrasG12D可增加癌细胞分泌IL-33,且该过程依赖于肿瘤中的真菌(可能移位自肠道)。这些由癌细胞分泌的IL-33可促进肿瘤中的2型免疫反应,从而加速癌症进展。这些发现揭示了驱动胰腺癌进展的新机制,表明由肿瘤内真菌组驱动的IL-33分泌通路,或能作为治疗胰腺癌的新靶点。
肿瘤微生物组
真菌组
胰腺癌
2型免疫反应
基础研究
真菌组
托儿所的环境中真菌组需关注
托儿所的室内真菌组成主要受到房间利用率、室外季节等因素的影响。考虑到儿童在日托中心度过相当长的时间,暴露在这些真菌组的环境中产生的潜在健康效应,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真菌组
研究论文
托儿所
日托中心
室内微生物
婴儿床上微生物组
Microbiome:婴儿床上微生物组知多少?
婴儿体内的微生物组构成对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而其微生物获取来源的重要途径即环境微生物暴露。本研究认为,婴儿床上的微生物是其微生物暴露的重要来源。本研究详细探讨了婴儿床上细菌组和真菌组状况,以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并与婴儿呼吸道微生物组进行关联分析。该研究强调了环境卫生物组对婴儿健康的潜在影响,值得进一步探究。
婴儿床上微生物组
研究论文
婴儿
呼吸道微生物组
细菌组
Milestones in human microbiota research
Nature人体菌群研究里程碑:细菌以外的共生微生物
病毒、真菌和古菌也是我们菌群的重要成员,对人类健康有潜在影响。2003年,首次报道了用宏基因组学方法对人类粪便中非培养的病毒组的研究。
Milestones in human microbiota research
宏基因组学
病毒组
真菌组
古菌组
肿瘤
Nature子刊:利用微生物组防治肿瘤的现状与挑战(观点)
生长在我们身体上皮表面的共生细菌和其他微生物被统称为微生物组,其产生的小分子和代谢物对癌症的发生、发展和治疗反应具有局部和系统性的影响。大多数针对微生物组的研究都使用了传统的临床前小鼠模型,并确定了微生物种类与癌症表型之间的相关关系。目前微生物组对癌症治疗(如免疫治疗)效果的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微生物组研究的下一个挑战将是确定致癌表型的单个微生物种类,并揭示其潜在的机制。发表在Nature Reviews Cancer杂志的这篇观点文章,询问了从事癌症微生物组研究的四名科学家,请他们就该领域的现状、研究方向、以及如何增进我们的理解,从而合理设计基于微生物的治疗方法来改变癌症患者的治疗策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肿瘤
微生物组
临床前模型
临床试验
免疫治疗
肠-肺轴
Cell子刊:肠道真菌失调加剧过敏性气道疾病的肠-肺轴机制
肠道中的真菌能影响粘膜免疫,但是对于其它器官的影响仍待阐释。Cell Host and Microbe发表的最新研究表明,肠道常驻的CX3CR1+单核吞噬细胞可感知肠道真菌失调,加剧模型小鼠的过敏性气道疾病,为肠道真菌影响其它身体部位的免疫,提供了一种机制。
肠-肺轴
mycobiota dysbiosis
Mycobiome
Fungi
gut-lung axis
真菌组
Nature综述:关注真菌组多样性
Nature微生物学综述中的一篇文章总结了当前真菌组研究的进展、问题和挑战。作者认为在测序的基础上考虑物种相互作用等方面,将促进对真菌生态系统的认知。
真菌组
高通量测序
18s rRNA基因
宏基因组
宏转录组
真菌组
FM:研究人体肠道真菌的最优方法
这是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IF:4.076]最近发出的关于研究肠道真菌的不同方法之间比较的文章,值得认真学习,特别推荐!
真菌组
肠道菌群
真菌区系
真菌
人类
艾滋病毒
ERAIT:艾滋病毒感染后,呼吸道微生物会怎么变?
关于HIV感染与呼吸道微生物变化、肺部并发症关系的综述,推荐感兴趣的人看一看。
艾滋病毒
HIV感染
支气管肺泡灌洗
病毒组
真菌组
生物多样性
Nature综述:真菌的生物多样性,超乎想象!
真菌的生物多样性,有什么特点,可以从哪些维度评估?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这篇综述阐述得很清楚,推荐阅读。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维度
真菌
真菌组
遗传多样性
艾滋病
与HIV相关肠道微生物已经逐步“病毒化”
① HIV感染者肠道细菌变化及其与相关疾病关联已明晰,但其肠道病毒、真菌等其他微生物变化仍未知;② 肠道病毒主要是噬菌体,少数靶向真核生物,但SIV感染猕猴肠道内真核细胞靶向肠道病毒扩张,促进胃肠炎和细菌易位,提示HIV/SIV加剧胃肠道疾病发生;③ 肠道相关淋巴组织(GALT)中CD4+T细胞的耗尽促进肠道细菌及其产物(如LPS)移位,导致免疫系统被激活,影响HIV发展;④ 评估HIV/SIV感染者细菌微生物组和病毒组是未来重要研究方向。
HIV
艾滋病
微生物组
病毒组
真菌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