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心肠日报
文献库
产业库
榜单
关于日报
《肠·道》演讲
往期精彩
《肠·道》2024
《肠·道》2023
《肠·道》2022
《肠·道》2021
《肠·道》2020
《肠·道》2019
《肠·道》2018
《肠·道》2017
关于《肠·道》
肠道大会
热心肠大会
热心肠智库
智库专家
专家动态
智库新闻
关于智库
奖学金
年度人物奖
更多
HOPE
会议信息
科学与艺术
学术专刊
R·AI
周刊
热心肠先生
研究院动态
关于我们
搜索
登录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流感病毒
文章数:10篇
新冠疫情
国内团队:新冠疫情防控改变学龄前儿童呼吸道病毒谱
新冠疫情期间,由于各种防控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呼吸道病毒传播的可能。本研究通过监测疫情前后学龄前儿童呼吸道中的病毒谱,发现前后病毒的组成结构变化明显。
新冠疫情
研究论文
呼吸道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
流感病毒
葛根芩连汤
暨南大学:葛根芩连汤或通过肠道菌群抵抗流感病毒
暨南大学陈孝银和Xu Huachong团队研究成果。早有研究表明,葛根芩连汤(CQD)可以用于干预流感,但是其相关机制是否涉及肠道菌群尚不清楚。文章通过一系列药理研究发现CQD通过多靶点和多途径与流感病毒相互作用。其中,经过GQD的干预后,体内的AKK菌等有益菌丰度增加,同时NOD/RIP2/NF-κB信号通路得到抑制。文章认为,肠道菌群可能是GQD抵抗流感病毒及相关感染的可能途径之一。
葛根芩连汤
流感病毒
生酮饮食
Science子刊:生酮饮食或可对抗流感病毒感染
Science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给小鼠喂食生酮饮食,可通过增加肺部的γδ T细胞并增强肺部屏障功能,提升小鼠对甲型流感病毒的抵抗力。
生酮饮食
γδ T细胞
流感病毒
生酮饮食
Josep M Llovet
菌群-免疫互作
Cell子刊:菌群驱动肺间质细胞的干扰素信号以抑制流感病毒感染
Cell Report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肺间质细胞的I型干扰素信号在抑制流感病毒在肺部的复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而菌群增强了肺间质细胞中的干扰素信号。
菌群-免疫互作
肠-肺轴
菌群-免疫互作
流感病毒
I型干扰素
菌群-免疫互作
鼻共生表皮葡萄球菌增强抗病毒免疫
来自Microbiom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鼻粘膜中共生的表皮葡萄球菌可在体外及体内促进IFN-λ的表达,从而增强细胞及小鼠抗甲型流感病毒的先天性免疫应答。
菌群-免疫互作
influenza A virus
innate immunity
interferon
Microbiome
病毒-细菌互作
Nature子刊:切勿小看细菌-流感病毒互作
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具有密切联系。《Nature Microbiology》近期发表研究,发现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的协同机制,不仅包括免疫调节,还包括病毒与细菌表面直接接触互作,阐释了病毒-细菌直接接触会增加上呼吸道致病细菌的组织粘附能力,有助于进一步阐释上呼吸道感染过程中的细菌-病毒互作。
病毒-细菌互作
上呼吸道感染
流感病毒
Lothar Rink
Inga Wessels
流感病毒
口咽菌群对流感感染的弹性应对
继发性细菌感染是与流感感染相关的死亡率的重要原因。由于细菌疾病可能由宿主微生物组的紊乱引起,本文探讨了流感对上呼吸道微生物组的影响。结果显示喉部微生物群对流感感染具有弹性,表明上呼吸道微生物组的稳健性。
流感病毒
口咽微生物组
Martine C Morrison
Amanda J Kiliaan
Eveline Gart
病毒组
使用目标序列捕获技术和宏基因组测序检测临床样本中的病毒
宏基因组测序虽然可以获得样本中所有的序列信息,但是直接测序对于低丰度DNA可能并不经济和准确。因此,本文通过先富集后测序的方法,提高了宏基因组测序数据利用率和检测病毒的准确性。
病毒组
宏基因组测序
临床检测
流感病毒
艾滋病毒
鼻腔菌群
PLoS One:不同人的鼻腔菌群影响流感疫苗的效价?
给健康人接种减毒流感活疫苗,分析接种前后的鼻腔菌群,发现接种前和接种7或28天后的鼻腔菌群α多样性显著不同,不同的菌群结构还对应不同的流感病毒特异性IgA反应。值得一看的文章,对疫苗接种和疫苗开发或许都有启示。
鼻腔菌群
减毒活疫苗
流感病毒
IgA
Elham Nikbakht
行为
脑内皮和上皮细胞特异性的干扰素受体链1介导病毒感染引发的病态行为和认知障碍
① 病态行为和认知受损常见于用1型干扰素(IFN1)治疗病毒感染的恶性肿瘤患者和自身免疫疾病患者;② 单链RNA病毒、双链RNA配体、重组I型IFN导致脑内皮和上皮细胞产生IFN反应,并诱导病态行为;③ IFN产生通路中MDA5、MAVS、RIG-I蛋白调控RNA病毒受体介导的行为和认知损伤;④ 病态行为产生依赖于脑上皮和内皮细胞,而不是神经元表达的IFNR;⑤ 脑内皮细胞分泌的趋化因子配体CXCL10,通过识别神经元表面的CXCR3削弱神经元突触可塑性导致行为改变;
CXCL10
CXCR3
IFN
IFNAR1
IP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