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心肠日报
文献库
产业库
榜单
关于日报
《肠·道》演讲
往期精彩
《肠·道》2024
《肠·道》2023
《肠·道》2022
《肠·道》2021
《肠·道》2020
《肠·道》2019
《肠·道》2018
《肠·道》2017
关于《肠·道》
肠道大会
热心肠大会
热心肠智库
智库专家
专家动态
智库新闻
关于智库
奖学金
年度人物奖
更多
HOPE
会议信息
科学与艺术
学术专刊
R·AI
周刊
热心肠先生
研究院动态
关于我们
搜索
登录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Antonio Molinaro
文章数:8篇
菌群代谢产物
菌群代谢产物丙酸咪唑与心衰及死亡风险相关
JACC: Heart Failure上发表的一项队列研究结果,在两个队列(各约2000人)中发现,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清丙酸咪唑水平显著升高,且较高的血清丙酸咪唑水平与较高的5年死亡率独立相关。
菌群代谢产物
研究论文
队列研究
丙酸咪唑
心力衰竭
糖尿病
Nature子刊:不健康饮食相关的一种菌群代谢产物,与糖尿病存在关联
丙酸咪唑(ImP)是新发现的肠道细菌代谢组氨酸的产物。小鼠的研究发现ImP可以通过MAPK通路破坏葡萄糖代谢。但ImP在患者中与疾病的相关性并没有研究。近期一篇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的多中心队列分析发现,血清中丙酸咪唑上升与前驱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显著相关,与肠道菌丰度下降,和拟杆菌2肠型显著相关,与系统性炎症显著相关。丙酸咪唑的上升与不良的饮食习惯相关,但与组氨酸摄入量无关。因此对于前驱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应当考虑个性化膳食以抑制细菌组氨酸代谢的途径。
糖尿病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
丙酸咪唑
肠道菌群
前驱糖尿病
血糖调控
肠道菌群如何作用于肝脏影响血糖调控?
现已知西化饮食、肥胖和葡萄糖稳态失衡与血浆中增多的脂多糖(LPS)浓度相关,而LPS在健康人体或瘦小鼠体内也存在,因此作者想探究LPS是否在不影响肥胖的情况下破坏血糖代谢。骨髓分化因子Myd88是LPS的转化分子,帮助LPS激活下游目标。作者巧妙的利用了敲除或未敲除Myd88基因的野生型和无菌小鼠,找出了由菌群通过Myd88调控的肝脏基因。作者选取了与血糖失衡和2型糖尿病相关的脂多糖结合蛋白基因(Lbp),随后进行了一系列的细胞培养实验和动物实验,证明肝脏脂多糖结合蛋白(LBP)会损坏胰岛素信号和破坏葡萄糖耐受,但并不影响肥胖和脂肪等其它问题。
血糖调控
Gut microbiota
myd88
Lipopolysaccharide binding protein
glucose metabolism
2型糖尿病
Cell:与糖尿病相关的菌群代谢物,损伤胰岛素信号
肠道菌群失调与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Cell上线的一项最新研究,通过漂亮的实验设计,层层递进,鉴定出肠道菌群代谢物丙酸咪唑可导致胰岛素信号损伤,并揭示了背后的信号转导机制,为靶向菌群及其代谢物开发新型糖尿病药物,带来新启示,其中的研究思路也值得研究人员参考。
2型糖尿病
肠道菌群
菌群代谢物
丙酸咪唑
胰岛素信号通路
胆汁酸
TEM:一文读懂调控代谢的胆汁酸(综述)
这是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IF:10.893]发表的关于胆汁酸的必读综述,系统性介绍了胆汁酸在代谢调控中的作用。干货文,请精读!
胆汁酸
信号分子
代谢疾病
代谢
肥胖
肠道菌群
胆汁酸是肠道菌群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信号分子
① 胆汁酸是一种内分泌信号分子,可以通过激活胆汁酸受体(如FXR和TGR5)对代谢过程(比如葡萄糖、脂肪以及能量稳态)产生调节作用;② 肠道内的胆汁酸主要靠菌群调节,包括胆汁酸合成相关的酶;③ 胆汁酸与菌群通过FXR和TGR5的相互作用是机体代谢的基础,具体代谢通路跟组织部位有关;④ 对菌群的调节,带来胆汁酸组成的变化,可能会影响代谢病的治疗以及减重手术效果;⑤ 通过益生菌/元、粪菌移植改变菌群与胆汁酸构成是对付代谢病的有效手段。
肠道菌群
胆汁酸
信号分子
代谢疾病
代谢
粪菌移植
Gut:欧洲粪菌移植临床指南
来自欧洲10个国家的28名专家制定的粪菌移植指南,很重要的参考文献,感兴趣的朋友必读!
粪菌移植
临床指南
Emily Vogtmann
Emily Vogtmann
Bile acid
Gut:菌群引发肥胖,需要宿主的一个特定受体
肠道菌群可以通过调控胆汁成分,并通过胆汁核酸受体-类法尼醇X受体(FXR)扰乱宿主的代谢功能,而FXR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什么核心作用呢?这个研究解答了这个问题,非常值得看一看。
Bile acid
Obesity
Yue Sun
Wei-Yun Z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