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心肠日报
文献库
产业库
榜单
关于日报
《肠·道》演讲
往期精彩
《肠·道》2024
《肠·道》2023
《肠·道》2022
《肠·道》2021
《肠·道》2020
《肠·道》2019
《肠·道》2018
《肠·道》2017
关于《肠·道》
肠道大会
热心肠大会
热心肠智库
智库专家
专家动态
智库新闻
关于智库
奖学金
年度人物奖
更多
HOPE
会议信息
科学与艺术
学术专刊
R·AI
周刊
热心肠先生
研究院动态
关于我们
搜索
登录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药物递送
文章数:63篇
纳米医学
刘尽尧等:小分子和活菌药物联合递送可实现协同治疗
活体微生物药物和小分子化学药物因其各自独特的优势,广泛应用于不同疾病的治疗。然而,二者的联合疗法目前仍然面临生物利用度低、时空分布不均和药物释放不匹配等问题。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刘尽尧、吴冯、李茜及团队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发表最新研究,报道了一种可原位降解的前药纳米涂层,同步激活微生物和小分子药物以实现联合治疗,值得关注。
纳米医学
药物递送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活性氧
细菌疗法
Nature Reviews:一文读懂细菌疗法和纳米颗粒在治疗领域的应用(综述)
微生物合成生物学和纳米医学领域在过去20年中取得的进展,使工程师得以设计和编程复杂度前所未有的细菌。这些工程细菌已在临床前研究中显示出成为潜在生物药物的可能性,尽管只有少数几种已进入高级临床试验并获得FDA批准。近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在Nature Reviews Bioengineering发表最新综述,强调了解决临床试验中的挑战,并讨论了细菌疗法与纳米医学的整合策略,以及如何改进细菌的传递和细菌行为的动态调节。此外,还指出了细菌来源的纳米颗粒和细菌用于生物诊断的潜在应用。最后,作者提到细菌疗法在临床开发和监管批准方面的挑战,值得关注。
细菌疗法
纳米医学
综述
基础研究
合成生物学
药物递送
天津大学:用工程化胞外囊泡靶向性递送生物活性蛋白,或可治疗IBD
由于胃肠道环境恶劣且生物利用度低,影响到患病部位的递送,口服治疗性蛋白用于治疗炎症性肠病 (IBD) 的使用受到限制。近日,天津大学张育淼及团队在Small发表最新研究,开发了一种Gal-IL10-EVs (C/A) 的嵌套递送系统,可保护白细胞介素10免于在胃中降解,并能够将IL-10靶向递送至浸润结肠固有层的炎症巨噬细胞,有效缓解IBD。总之,本研究构建的Gal-IL10-EVs (C/A) 具有生物相容性、pH响应性药物释放和巨噬细胞靶向性,可作为口服递送生物活性蛋白治疗肠道疾病的治疗平台,值得关注。
药物递送
炎性肠疾病(IBD)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药物研发
体重控制
国内团队:精准递送BTX-A到胃肌层,有效控制体重和改善代谢
肥胖发病率不断上升,需要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胃壁注射肉毒杆菌神经毒素A(BTX-A)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式,前景广阔,但疗效不一。中日友好医院的孟化、彭亮和北京化工大学的庄俭合作在Advanced Science发表文章,利用溶解微针来进行胃壁指定层内的特异性递送BTX-A,结果表明胃肌层是BTX-A最有利于减肥和改善代谢的工作场所,且层特异性胃溶解微针(LGP-MNs)可以作为治疗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一种新的临床方法。
体重控制
药物递送
代谢
肠道粘液
胃肠道粘液与药物和细菌的相互作用(综述)
胃肠粘液在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的定植和生长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最近一项发表在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的综述探讨了原生胃肠粘液的特性,以及胃肠粘液与药物、药物载体和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着重强调了胃肠粘液在调节肠内容物(包括药物载体和肠道微生物群)与底层组织和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并讨论了粘液-细菌相互作用和微生物群对药物传递的影响,为研究胃肠粘液、药物传递和微生物相互作用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肠道粘液
胃肠道屏障
药物递送
药物递送
Nature子刊:用于结肠炎局部治疗的“温感”凝胶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当前治疗方法存在严重的副作用,亟需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高炎症部位的药物浓度,并同时减少药物的全身暴露。近日,伯尔尼大学及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利用脂质中间相的生物相容性和可生物降解结构开发出一种温度触发原位形成的脂质凝胶,可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局部治疗,性能较好,值得关注。
药物递送
脂质凝胶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粘附
水凝胶缝合线
源自肠组织的新型“智能”水凝胶缝合线
伤口闭合是防止异物进入和促进愈合的关键,由于机械损伤或炎症导致的伤口闭合失败会引起组织延迟愈合甚至死亡。近日,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在Matter发表最新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水凝胶缝合线,该缝合线不仅能缝合伤口,还能感知炎症并输送治疗药物,值得关注!
水凝胶缝合线
炎症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生物材料
外泌体
南方医科大学:工程化原发肿瘤衍生的外泌体递送可有效抑制CRC化疗耐药和肝转移
结直肠癌肝转移(CRCLM)患者通过化疗或靶向治疗消除肿瘤后,可能会受益于部分肝切除术。然而,由于肿瘤不可切除和化疗耐药等因素,部分患者的预后仍然很差。因此,急需开发有效预防和治疗CRCLM和化疗耐药的药物。近日,南方医科大学姚学清及团队在ACS nano发表最新研究,通过多项动物实验和类器官模型证实基于人原发肿瘤细胞来源外泌体递送siRNA靶向CCDC80可增加结直肠癌化疗敏感性并抑制肝转移,值得关注。
外泌体
药物递送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肝转移
环糊精
Nature子刊:新型纳米载体助力大肠癌选择性药物递送
近年来,尽管基于环糊精的肾清除纳米载体在靶向癌症治疗的临床转化中潜力很高,但其设计仍有待于肿瘤保留的优化。近日,韩国首尔国立大学与忠南国立大学研究人员在Nature Nanotechnology发表最新研究,报道了一种肾清除两性离子环糊精的结直肠癌选择性药物传递的设计,可用于结直肠癌选择性药物递送。总之,该研究表明PBA-(ZW)-CD可作为一种很有前途的CRC靶向纳米平台,具有很高的临床转化潜力,值得关注。
环糊精
药物递送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纳米医学
药物递送
南京大学:用于肠道药物递送的仿生多叶微粒
基于微粒 (MPs) 的递送系统在胃肠道给药中具有实用价值,目前该领域的研究重点是开发多功能 MPs以提高递送效果。近日,南京大学赵远锦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发表文章,成功开发具有目标表面粘附和持久药物释放的新型仿生多叶MPs递送系统,或可用于胃肠道给药。
药物递送
生物材料
口服药物递送
生物材料
国内团队:用Janus “项链”结构促进肠道药物递送
利用1D单元构建长程有序的2D和3D高维结构是许多生物结构“内外兼修”的秘诀。近日,江南大学王涛、南京工业大学张遵民、英国赫尔大学Binks教授及团队在ACS Nano发表最新研究,构建了具有2D Janus结构的3D肠道生物材料,该结构由蛋白质-多糖纳米结构的自适应组装而成,发现该生物材料不仅可以将亲脂性药物输送到肠道,还可以微调指定滞留药物的释放,值得关注。
生物材料
药物递送
基础研究
纳米医学
研究论文
纳米纤维
华中科技大学:口服仿细菌鞭毛纳米纤维,或可助力IBD靶向诊疗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非特异性的慢性肠道炎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炎症性肠病的患者在临床上一般采取保守治疗(即药物治疗)方法,但治疗效果仍存在较大差异。近日,华中科技大学罗亮、附属同济医院田德安及团队在ACS Nano发表最新研究,从细菌鞭毛中产生灵感,开发出一种共轭高分子纳米纤维PIDA,可以同时实现炎症性肠病的靶向CT成像、菌群调节和炎症治疗,还能很好地满足临床的迫切需求,值得关注。
纳米纤维
炎症性肠病(IBD)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药物递送
国内团队Nature Reviews:生物启发的口服递送装置(综述)
口服给药是广泛应用且方便快捷的给药方法,但可能受到复杂消化道环境的影响。消化道不规则的组织形态、消化酶、粘液和粘膜屏障的存在以及生理参数的时空差异阻碍了许多治疗药物的口服。受生物启发的药物递送装置,利用生物材料或活微生物,模仿生物结构或功能,是口服给药装置新的发展方向。东南大学赵远锦与复旦大学商珞然团队近日于Nature Reviews Bioengineering发表综述文章,系统总结了当前受生物启发的口服药物递送装置的研究进展,包括装置类型、设计方法、针对特定组织和应用的工程策略,并展望了其临床应用前景和面临的现实挑战。
药物递送
综述
生物启发的药物递送装置
药物递送
国内团队:骨靶向外泌体递送药物可缓解IBD相关骨质流失
系统性骨质流失是IBD的常见并发症。上海大学及上海长海医院的苏佳灿团队、陈晓团队与徐灿团队在Cell Reports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Wnt信号下调导致结肠炎小鼠及IBD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质细胞(BMSC)更倾向于分化成脂肪细胞(而非成骨细胞),从而抑制骨形成并促进骨质流失。构建携带Wnt激动剂的骨靶向外泌体,可在骨中累积,并缓解结肠炎小鼠的骨质流失。
药物递送
基础研究
研究论文
外泌体
IBD
工程益生菌
口服工程化罗伊氏乳杆菌或可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
对于风湿性关节炎等慢性疾病,治疗通常需要终生注射,用于递送生物制剂的工程微生物是治疗各种疾病(如慢性炎症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有前途的途径。近日,美国贝勒医学院研究人员在PNAS上发表最新研究,对罗伊氏乳杆菌进行生物工程改造,使其分泌从海葵毒素中提取的肽ShK-235,通过体外和动物实验,发现可释放ShK-235的活LrS235可显著缓解关节炎症、软骨破坏和骨损伤。总之,该研究证明了使用罗伊氏乳杆菌作为肽ShK-235的新型口服传递平台的有效性,值得关注。
工程益生菌
药物递送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短肽
氟化纳米胶囊
苏州大学:纳米胶囊口服递送siRNA用于抗炎治疗
多项研究发现多重胃肠道和全身屏障会导致siRNA口服吸收效率和生物利用度变低,但目前仍缺乏克服这些障碍的技术,严重阻碍了口服siRNA的临床潜力。近日,苏州大学殷黎晨及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发表最新研究,开发了小型氟化纳米胶囊(F-NC),相比静脉注射,其口服生物利用度可高达20.4%,并在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的小鼠模型中可发挥显著的抗炎作用。总之,该研究为口服siRNA递送提供了一种变革性策略,也为抗炎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氟化纳米胶囊
抗炎作用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药物递送
药物递送
Nature子刊:肠道内释放的丁酸盐或可治疗花生过敏和结肠炎
现代饮食因素和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导致了食物过敏、炎症性肠病和其他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上升,这些疾病与有益菌群(例如产丁酸的梭菌)的耗竭有关。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近期发表的文章,利用共聚物将丁酸盐配制成可溶于水的胶束,丁酸盐释放胶束通过恢复菌群和粘膜的平衡,可在抗原未知的情况下作为治疗过敏性和炎症性疾病的方法。
药物递送
花生过敏
结肠炎
丁酸盐
纳米药剂
国内团队:合成木质素衍生的纳米颗粒或可缓解结肠炎
口服给药是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常用途径之一,但存在通过消化道期间生物利用度低和全身副作用较大等问题。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马星、郑州大学史进进等人在ACS Nano发表最新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阿魏酸衍生木质素纳米颗粒(FALNP)的治疗性纳米试剂,具有耐胃酸、抗氧化和抗炎能力较强等优点,可有效缓解小鼠结肠炎;此外,FALNP也可作为生物活性载体发挥强大协同治疗效果。总之,该研究为未来干预IBD提供了新策略,值得关注。
纳米药剂
结肠炎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纳米医学
脂质前药
重庆大学:益生菌脂质前药涂层或可增强UC的靶向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UC)影响着全球数百万患者,与肠道菌群紊乱有关,多项研究发现益生菌可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组成有效改善UC症状,但口服益生菌制剂存在生物活性有限、滞留时间短、病理情况复杂、治疗效果单一等问题。近日,重庆大学吴伟、秦弦、Kai Qu及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发表最新研究,利用含脂质前药组成的涂层保护LGG,不仅可提高LGG在体内的定植能力,而且还能调节肠道菌群和肠粘膜屏障改善小鼠结肠炎,值得关注。
脂质前药
益生菌涂层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药物递送
癌症免疫治疗
国内团队Nature子刊:工程化的乳酸乳球菌或可用作原位肿瘤疫苗
肿瘤内细胞因子和抗体给药是肿瘤原位疫苗接种(ISV)的基本策略,目的是产生较高局部生物利用度和较低全身毒性的“原位抗原工厂”。但目前局部给药面临药物快速经肿瘤血管和/或淋巴系统代谢的问题。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发展,细菌可以被改造为安全有效的药物载体。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鼓楼医院刘宝瑞团队近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研究文章,开发了一种可表达Fms样酪氨酸激酶3配体(Flt3L)和共刺激物OX40配体(OX40L)的工程乳酸乳球菌,瘤内给药后通过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而实现对肿瘤的杀伤。该研究提供了一种通用的肿瘤ISV平台,或可应用于多种实体肿瘤的治疗。
癌症免疫治疗
研究论文
工程菌
乳酸乳球菌
药物递送
纳米药物
Nature子刊:新型纳米药物或可特异性靶向抑制内脏脂肪?
随着生活习惯及饮食类别的改变,肥胖大大增加了患2型糖尿病、脂肪肝、心血管疾病、多种癌症以及新冠肺炎(COVID-19)的风险,严重危害着人类的机体健康。因此,如何快速、有效地减肥成为当下的热门研究领域。近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在Nature Nanotechnology发表最新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多阳离子的纳米药物(第三代聚酰胺胺;P-G3),可选择性地靶向并抑制内脏脂肪、增加能量消耗、防止肥胖和缓解相关的代谢功能障碍,值得关注。
纳米药物
内脏脂肪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药物递送
肠-胰腺轴
武大团队:基于益生菌孢子的口服药物递送系统,或可强化胰腺癌化疗
胰腺癌(PDAC)的化疗效果因抗肿瘤药物的瘤内递送不足而受阻。近日,武汉大学张先正团队在Nano Letters发表文章,利用基于益生菌孢子的口服药物递送系统通过肠-胰腺轴易位,增强胰腺癌的化疗效果,本研究提供了增强PDAC化疗的新途径。
肠-胰腺轴
药物递送
孢子
细菌移位
胰腺癌
药物递送
Science子刊:用于口服递送的胶囊机器人
Science Robotic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开发了一种用于口服药物递送的胶囊机器人,通过内置发动机及表面特征在小肠粘液层局部释放药物,能够以较高的生物利用度递送胰岛素等多肽药物。
药物递送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药物递送机器人
藻类马达
Science子刊:藻类马达或可用于胃肠道药物递送
微型马达有望应用于口服药物的主动运输,但基于金属的微型马达在胃肠道环境中寿命较短,限制了其药物载荷在胃肠道的分布和留存,影响了其应用前景。近日,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Joseph Wang、Liangfang Zhang及其团队在Science Robotics上发表文章,报道了一种基于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的新型藻类马达,利用其在肠道内长寿命的高效运动,结合口服胶囊的保护能力,可实现药物在胃肠道内的主动递送。
藻类马达
药物递送
研究论文
载药共组装体
浙江大学:新型载药共组装体或可用于递送抗肿瘤药物?
药物载体相容性会影响药物给药效率以及对应的治疗效果和耐受性,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生物可降解的载体材料已经被开发出来,但将治疗药物和载体有效结合在一起的化学策略仍很有限。近日,浙江大学王杭祥及团队在Biomaterials发表最新研究,设计了一种易于合成、生物相容性高、可生物降解且能被肿瘤细胞快速摄取的二十二碳六烯酸-聚乙二醇偶联物(DHA2-PEG),通过与水溶性低、体内毒性较高的喜树碱衍生物FL118结合,获得载药共组装体可显著缓解药物毒副作用和致死性,在炎症性肠癌和HCT116皮下瘤模型中也有明显的抑瘤效果。总之,该研究为未来靶向干预肠癌提供了新思路,值得关注。
载药共组装体
抗肿瘤药物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药物递送
药物递送
基于肠菌的口服蛋白药物研发策略(观点)
由于蛋白质药物的无损伤性传输系统以及作用位点专一等特点,已成为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药物,但受到酸屏障、肠屏障和免疫排斥的影响,限制了这类药物的口服吸收。生存于人体肠道的共生细菌的生存策略为蛋白质药物的设计和运输提供了灵感。发表在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上的一项观点文章讨论了肠道细菌如何在肠道中生存、它们的成分如何渗透到体内,以及如何利用类似的机制开发口服治疗性蛋白从而进入体内,为口服治疗性蛋白质药物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药物递送
肠道细菌
药物设计
口服蛋白质药物
纳米系统
国内团队:缺氧敏感性纳米系统助力癌症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与化疗结合可以增加肿瘤的免疫原性,从而增强机体的内源性抗肿瘤反应,这已在多种恶性肿瘤的治疗中显示出很好的效果。然而,给药的不可控性和潜在脱靶毒性,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全身副作用。近日,中国药科大学张春凤、香港中文大学Xin He及团队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发表最新研究,开发了一种用于药物递送的缺氧敏感性纳米系统(命名为CS@TAP),在CT26小鼠模型上证明了CS@TAP联合抗PD-L1单抗对肿瘤的治疗效果,值得关注。
纳米系统
药物递送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免疫治疗
药物递送
口服递送IL-22 mRNA LNP可靶向受损的肠道黏膜,缓解小鼠结肠炎
Biomaterial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开发了一种新型脂质纳米粒,装载IL-22 mRNA后经口服递送可靶向小鼠的结肠粘膜,增加局部的IL-22表达,从而缓解DSS诱导的急性结肠炎。
药物递送
IL-22
mRNA
脂质纳米粒(LNP)
口服递送
纳米载体
Nature 子刊:如何构建基于细菌膜材料的肿瘤疫苗纳米载体?
Nature Protocols近期发表的来自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聂广军团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基于细菌膜材料的两类纳米载体的构建和使用方案,可用于癌症疫苗的递送。癌症疫苗通过触发针对肿瘤抗原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来抑制肿瘤,这一过程可以通过纳米载体来加强。受人体对细菌入侵的自然免疫防御的启发,研究团队开发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基于细菌膜材料的纳米载体,分别采用基因工程的外膜囊泡(OMVs)或含有细菌细胞质膜的混合膜囊泡(HM-NPs)。基于OMVs的纳米载体可以通过表面修饰的即插即用系统快速显示不同的肿瘤抗原,在可以确定肿瘤抗原的情况下,适用于定制癌症疫苗。HM-NPs是通过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中的细菌细胞质膜和原生肿瘤细胞膜融合而制备的,在肿瘤抗原不容易获得的情况下,作为个性化的癌症疫苗具有独特的优势。
纳米载体
肿瘤疫苗
药物递送
胞外囊泡
工程菌
Science 子刊:可磁化的细菌微机器人,可响应刺激实现按需给药
细菌生物混合体由携带微型/纳米级材料的细菌组成,可以在磁力控制下将负载的药物递送到特定区域。然而,目前的细菌生物杂交设计缺乏高通量和方便的构造与有效的货物,因此在推进力、有效载荷效率、组织渗透和时空操作方面表现不佳。Science Advances最近发表的研究,报告了在三维(3D)生物基质中定向定位和多刺激反应药物释放的磁控细菌机器人,允许通过外部施加的磁场进行动态导航控制,使其定位到肿瘤组织中。同时,通过近红外光和pH值激活生物膜上的光敏和pH敏感的脂质体载体,控制化疗分子在肿瘤部位释放。本研究介绍的设计方法展示了一个高效的微观机器人平台,能实现多功能和响应刺激的药物递送。
工程菌
药物递送
细菌机器人
磁控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