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心肠日报
文献库
产业库
榜单
关于日报
《肠·道》演讲
往期精彩
《肠·道》2024
《肠·道》2023
《肠·道》2022
《肠·道》2021
《肠·道》2020
《肠·道》2019
《肠·道》2018
《肠·道》2017
关于《肠·道》
肠道大会
热心肠大会
热心肠智库
智库专家
专家动态
智库新闻
关于智库
奖学金
年度人物奖
更多
HOPE
会议信息
科学与艺术
学术专刊
R·AI
周刊
热心肠先生
研究院动态
关于我们
搜索
登录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胞外囊泡
文章数:30篇
屎肠球菌C171
崔红玉+高玉龙等:屎肠球菌C171调节对急性致命病毒攻击的免疫反应
多项研究已经证明共生菌可调节宿主对感染的急性免疫反应。近日,中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崔红玉、高玉龙及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发表最新研究,通过筛选分离获得屎肠球菌C171具有较强的抗炎和抗感染能力,通过体外试验和构建特定无病原体鸡模型,发现屎肠球菌C171可通过胞外囊泡发挥抗感染和免疫激活作用,值得关注。
屎肠球菌C171
抗感染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益生菌
AKK菌
南方医院:Akk菌的胞外囊泡促进小鼠胎盘形成并减轻先兆子痫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黄丽萍团队与郑磊团队在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先兆子痫小鼠的肠道菌群中的Akk菌丰度降低,而补充Akk菌可缓解先兆子痫。机制上,Akk菌来源的胞外囊泡激活EGFR-PI3K-AKT信号通路,促进滋养层细胞重塑螺旋动脉,从而减轻先兆子痫的症状。
AKK菌
先兆子痫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具核梭杆菌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具核梭杆菌的胞外囊泡如何促进溃疡性结肠炎
具核梭杆菌(Fn)感染可能导致溃疡性结肠炎(UC)的恶化,但背后的机制尚未明确。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董卫国团队在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Fn的胞外囊泡(EV)可通过下调miR-574-5p的表达,以促进自噬活化,从而破坏肠道上皮屏障功能,恶化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
具核梭杆菌
胞外囊泡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miR-574-5p
纳米载体
Nature 子刊:如何构建基于细菌膜材料的肿瘤疫苗纳米载体?
Nature Protocols近期发表的来自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聂广军团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基于细菌膜材料的两类纳米载体的构建和使用方案,可用于癌症疫苗的递送。癌症疫苗通过触发针对肿瘤抗原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来抑制肿瘤,这一过程可以通过纳米载体来加强。受人体对细菌入侵的自然免疫防御的启发,研究团队开发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基于细菌膜材料的纳米载体,分别采用基因工程的外膜囊泡(OMVs)或含有细菌细胞质膜的混合膜囊泡(HM-NPs)。基于OMVs的纳米载体可以通过表面修饰的即插即用系统快速显示不同的肿瘤抗原,在可以确定肿瘤抗原的情况下,适用于定制癌症疫苗。HM-NPs是通过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中的细菌细胞质膜和原生肿瘤细胞膜融合而制备的,在肿瘤抗原不容易获得的情况下,作为个性化的癌症疫苗具有独特的优势。
纳米载体
肿瘤疫苗
药物递送
胞外囊泡
细菌胞外囊泡
肖英平+陶诗煜+杨华:丁酸梭菌的胞外囊泡调节肠道稳态并缓解小鼠结肠炎
丁酸梭菌可在结肠炎小鼠中起保护作用,但背后的机制尚未明确。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肖英平、杨华与华中农业大学的陶诗煜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Microbiology spectrum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丁酸梭菌可通过其胞外囊泡调节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以改善肠道屏障功能,从而缓解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
细菌胞外囊泡
丁酸梭菌
胞外囊泡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结直肠癌
胞外囊泡在大肠癌中的研究进展(综述)
胞外囊泡(EVs)是近年来新兴的研究领域,广泛参与细胞间物质运输与信息传递,并可作为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近日在Gastroenterology发表的这篇综述,重点介绍了该领域在结直肠癌(CRC)中的最新进展:首先简要介绍了EVs的分类,改进了EVs的分离鉴定方法,总结了CRC细胞、肿瘤微环境中的其他细胞以CRC患者血液循环EVs中的内容物,并提出了该领域面临的的挑战和机遇。
结直肠癌
胞外囊泡
股骨头坏死
中南大学Science子刊:特定肠菌及其胞外囊泡的骨保护作用
糖皮质激素(GC)引起的股骨头坏死(ONFH),是目前在临床上出现股骨头坏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骨骼细胞(骨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等)和骨髓的逐渐进行性死亡是本病的主要病理特征,最终导致股骨头结构改变,甚至塌陷和髋关节破坏。GC的影响是全身性的,GC诱导的其他过程的改变也可能参与了ONFH的发展。来自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谢辉教授团队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项研究发现,肠道特定细菌及其胞外囊泡具有骨保护作用,或可用于ONFH的缓解或治疗。
股骨头坏死
胞外囊泡
糖皮质激素
Lactobacillus animalis
胞外囊泡
粪便中胞外囊泡分离方法的比较
源自宿主和微生物的胞外囊泡(EV)在疾病诊断、监测和治疗方面具有应用潜力。虽然一些研究评估了各种生物流体中的EV分离方法,但是当应用于粪便时,关于这些技术的数据很少。发表在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上的一项研究评估了不同EV分离方法对粪便中EV的分离效果,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了方法学上的选择依据。
胞外囊泡
生物标志物
方法评估
胞外囊泡
多形拟杆菌产生的胞外囊泡如何影响宿主免疫?
紊乱的微生物群可导致与胃肠道有关的疾病,包括炎症性肠病(IBD),因此确定宿主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于更好地了解肠道健康至关重要。肠道细菌的胞外囊泡(BEVs)被释放到肠道腔内,可以穿过粘液层,进入底层免疫细胞。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发表的文章,为了探讨BEVs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研究了由肠道共生细菌多形拟杆菌(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产生的BEVs对宿主免疫细胞的影响。研究利用单细胞RNAseq数据集与多形拟杆菌BEV蛋白质组相结合,开发了一个BEVs对免疫细胞在不同发展阶段、健康和溃疡性结肠炎状态下的影响的计算工作流程,并进一步通过BEV-单核细胞共培养实验,证实了BEVs可通过TLR4与人类单核细胞相互作用。本研究结果或有助于了解BEVs在IBD中的潜在治疗价值。
胞外囊泡
宿主免疫
多形拟杆菌
单细胞RNA-seq
炎症性肠病
结直肠癌肝转移
国内团队:大肠癌肝转移的新分子机制
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是导致结直肠癌(CRC)相关死亡的最常见原因,通常是由CRC细胞与肝脏中的肿瘤微环境(TME)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然而,肿瘤衍生的细胞外囊泡(EV)miRNA与CRLM中的TME之间串扰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李大卫和李心翔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发表在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上的一项研究发现,高度转移的CRC细胞释放富含miR-181a-5p的EVs,通过调节CRC细胞和肝星状细胞(HSC)之间的相互作用和TME的重塑促进肝转移。这些发现确定了一种新的CRLM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和一种预测由CRC引起的继发性肝癌风险的新策略。
结直肠癌肝转移
miRNA
miR-181a-5p
胞外囊泡
生物标志物
益生菌
哈尔滨医科大学:益生菌抗结直肠癌作用的新机制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世界第三常见恶性肿瘤。因此,寻找科学合理的干预方法是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往的研究表明,副干酪乳杆菌(L. paracasei)及其培养物具有抗结肠癌作用,但副干酪乳杆菌衍生的细胞外囊泡(LpEVs)在抗结肠癌中的作用未见报道。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张凤民和房勇团队发表在Microbiological Research上的一项研究表明,LpEVs可通过PDK1/AKT/Bcl-2信号通路在体内外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凋亡。这项研究不仅为益生菌的抗肿瘤作用提供了新的机制,而且为结肠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益生菌
胞外囊泡
细胞凋亡
副干酪乳杆菌PC-H1
结肠癌
胞外囊泡
有益菌的膜囊泡可介导对宿主的系统性影响
胞外囊泡(EV)是由细胞、细菌等释放的膜结合纳米颗粒(细菌释放的EV又被称为膜囊泡),是细胞间交流以及细菌-宿主间互作的重要介质。Gut Microbes近期发表研究,表明口服活细菌会迅速引起其膜囊泡进入宿主血液,这些膜囊泡中带有细菌成分及其噬菌体DNA,可以一定程度上介导细菌对宿主的系统性影响。这些发现为阐释有益菌调控宿主生理的机制提供了新见解。
胞外囊泡
菌群-宿主互作
益生菌
鼠李糖乳杆菌JB-1
免疫调节
菌群-宿主互作
菌群胞外囊泡:菌群与宿主对话的“信使”(综述)
肠道细菌产生的胞外囊泡,在细菌间互作以及与宿主间的互作中发挥重要作用。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近期发表的综述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回顾,值得专业人士关注。
菌群-宿主互作
胞外囊泡
AKK菌
AKK菌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Akkermansia muciniphila被认为是下一代益生菌。Microbiology spectrum最近发表的研究,目的是确定活的和巴氏灭活的AKK及其细胞外囊泡(EVs)对肝纤维化的预防作用。结果表明,无论哪种形式的AKK均可使小鼠肠道菌群组成正常化,改善肠道通透性,调节炎症反应,进而预防肝脏损伤。在肠道和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善后,高脂饮食/ CCl4诱导的肾脏损伤和脂肪组织炎症也得到了缓解。
AKK菌
肝损伤
胞外囊泡
肝星状细胞(HSC)
胞外囊泡
国内团队:胞外囊泡中的dsDNA激活STING通路,促进克罗恩病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金陵医院的任建安、吴秀文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的赵云与团队,在Cell Death and Diseas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活动性克罗恩病患者的胞外囊泡(EV)中,dsDNA水平显著增加并与疾病活动性呈正相关,并揭示了相关机制。该研究结果提示,胞外囊泡中的dsDNA或可作为克罗恩病的诊断标志物及治疗靶点。
胞外囊泡
STING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dsDNA
牛奶
Nature子刊:牛奶中的胞外囊泡抑制原发性肿瘤,但可促进肿瘤转移
饮食中的胞外囊泡(EV)可被肠道吸收。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口服牛奶中的EV后,小鼠的原发性肿瘤减少,但肿瘤转移增加。机制上,牛奶中的EV可诱导肿瘤细胞的衰老及上皮间充质转化。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切除原发性肿瘤后,牛奶中的EV反而能够抑制肿瘤的转移。
牛奶
胞外囊泡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肿瘤转移
胞外囊泡
菌群胞外囊泡:宿主-寄生虫互作中被忽视的媒介?(观点)
宿主-寄生虫-肠道菌群的三者互作机制尚不明确。Trends in Parasitology近期发表观点短文提出,菌群产生的胞外囊泡可能在介导宿主-寄生虫-菌群互作中有关键作用,并介绍了揭示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方法。
胞外囊泡
宿主-寄生虫互作
肠道菌群
胞外囊泡
暨南大学:肿瘤血管周围的外泌体介导了结直肠癌血管再生
抗血管生成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A-TKI)是结直肠癌的有效疗法。在临床应用中,部分患者因各种原因停用AA-TKI后,常发生肿瘤血管再生。暨南大学的张冬梅团队及叶文才团队在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结直肠癌小鼠模型中,停用AA-TKI后,肿瘤血管周围的细胞可通过胞外囊泡中的Gas6激活AXL信号通路,以招募血管内皮祖细胞,从而促进肿瘤血管再生。AXL抑制剂可抑制肿瘤血管再生,而联用AA-TKI与AXL抑制剂可抑制结直肠癌小鼠的肿瘤生长并延长生存期。
胞外囊泡
antiangiogenic therapy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
extracellular vesicle
perivascular cell
具核梭杆菌
南方医院陈烨:具核梭杆菌分泌胞外囊泡以破坏肠屏障
具核梭杆菌(Fn)分泌的胞外囊泡(FnEV)携带多种有害分子,影响肠道中的菌群-宿主互作,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上皮稳态。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陈烨团队在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细胞系及小鼠模型中,FnEV均可通过促进巨噬细胞的M1极化,并通过激活FADD-RIPK1-caspase 3信号通路以促进肠道上皮细胞的坏死性凋亡,从而破坏肠道上皮屏障。
具核梭杆菌
RIPK1
胞外囊泡
肠道屏障
IBD
HIV
SIV感染后的胃肠腔微囊泡影响易位细菌的生长
HIV感染后的菌群易位促进了持续性的炎症。Mucosal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SIV感染后的恒河猴中发现,从胃肠道内腔分离出的微囊泡中,5种miRNA减少,而抗菌肽——β-防御素1增加,这些微囊泡可在体外抑制唾液乳杆菌(常见的易位细菌)的生长。
HIV
研究论文
胞外囊泡
基础研究
SIV
肠-骨轴
国内团队:儿童肠道菌群如何促进骨骼健康?
肠道菌群参与调节骨稳态,但相关机制尚不明晰。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谢辉团队近期在Advanced Science发表研究,揭示了儿童肠道菌群促进骨骼健康的一种新机制。
肠-骨轴
骨质疏松
肠道菌群
AKK菌
胞外囊泡
巨噬细胞
CRIg+巨噬细胞抑制肠道细菌DNA诱导的组织炎症及胰岛素抵抗
肝脏CRIg+巨噬细胞在循环细菌及其产物的清除中发挥重要作用。来自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肥胖小鼠中,高脂饮食喂养显著减少了肝脏CRIg+巨噬细胞,导致含有肠道菌群DNA的胞外囊泡易位,使细菌DNA在肝脏、骨骼肌等组织中富集,从而诱导组织炎症及胰岛素抵抗。在肥胖患者的肝脏中,也可观察到细菌DNA水平的增加。
巨噬细胞
microbial DNA
extracellular vesicle
Obesity
tissue inflammation
结直肠癌
国内团队:外泌体助力大肠癌诊断
循环胞外囊泡(EV)被认为是一种有前途的诊断生物标志物的来源。由于能够检测EV的平台数量有限等原因,对于EV的研究受到很大的限制。来自复旦大学的Dawei Li团队和来自梅里埃(上海)有限公司的Ji Liang团队合作,开发了一项基于单分子阵列技术(SiMoa)的EV检测平台。该检测方法可区分癌性和非癌性血浆样本,对结直肠癌(CRC)有较好的诊断效果。此外,该检测方法还可作为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直肠癌
extracellular vesicle
cancer biomarker
diagnosis
prognosis
认知损伤
衰老相关肠道细菌促进认知损伤的新机制
Microbiome发表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在衰老个体中增多的一种肠道细菌Paenalcaligenes hominis,其分泌的胞外囊泡可能通过迷走神经和血液途径进入大脑,从而诱导小鼠发生认知损伤。
认知损伤
衰老
Paenalcaligenes hominis
extracellular vesicle
lipopolysaccharide
胞外囊泡
Nature子刊:阴道共生乳杆菌的胞外囊泡或可抑制HIV-1感染
女性生殖道中乳杆菌丰度高,并能通过酸化阴道环境、细菌自身凝集素捕捉病毒颗粒、刺激机体产生抗HIV-1免疫反应等方式抑制HIV-1的感染。最近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一篇文章,探讨了乳杆菌产生的胞外囊泡抗HIV-1感染的作用,发现卷曲乳杆菌BC3和加氏乳杆菌BC12产生的胞外囊泡能在体外条件下保护人的CD4+T细胞(MT-4细胞和Jurkat-tat细胞)、宫颈-阴道组织和扁桃体组织免受HIV-1感染,并且,这种抗感染机制可能是因为胞外囊泡减少了病毒包膜蛋白的暴露,抑制了病毒对靶细胞的附着,减少了进入靶细胞的概率。但以上结果需进一步经体内实验验证。本研究提示,乳杆菌产生的胞外囊泡或可在将来为预防HIV-1的性传播提供新思路。
胞外囊泡
HIV-1病毒
加氏乳杆菌BC12
卷曲乳杆菌BC3
Jurkat-tat细胞
胰腺癌
复旦大学团队:胞外囊泡长RNA谱诊断胰腺导管腺癌
胰腺导管腺癌(PDAC)在可切除期难以诊断,来自复旦大学的Peng Wang、黄胜林、Zhen Chen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胞外囊泡的长RNA (exLR)谱的诊断标签,用于检测胰腺导管腺癌(PDAC)。该技术可分析血浆样品中胞外囊泡的exLR,包括FGA、KRT19、HIST1H2BK、ITIH2、MARCH2、CLDN1、MAL2和TIMP1八类。该方法对PDAC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识别出可切除的I/II期PDAC癌变。
胰腺癌
胞外囊泡
长RNA谱
诊断
Raul Zamora-Ros
抗肿瘤治疗
浙大医学院:靶向B细胞胞外囊泡或能改善大肠癌化疗
Immunity上发表的来自浙大医学院第一和第二附院的研究,发现在结直肠癌患者中,B细胞产生的CD19+胞外囊泡水平影响了化疗的预后,减少CD19+胞外囊泡或是提升化疗疗效的潜在策略。
抗肿瘤治疗
B cells
CD19
CD39
CD73
肠道屏障功能
肠道屏障功能障碍患者的细菌外泌体脂多糖升高
Gut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因各类疾病(HIV感染、放化疗导致的肠道黏膜炎、IBD)引起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的患者中,细菌胞外囊泡中的脂多糖水平显著升高。
肠道屏障功能
外泌体
脂多糖
肠道屏障功能
胞外囊泡
信号传导
Cell:代谢状态影响脂肪组织内信号转导的新机制
脂肪组织的不同类型细胞间,存在由胞外囊泡介导的信号传导系统。本研究发现,脂肪组织内的血管内皮细胞和脂肪细胞之间,通过胞外囊泡进行蛋白质和脂肪信号交换,有可能是机体内营养状态相关信号从血液向脂肪组织扩散的传导机制。
信号传导
adipose tissue
caveolin 1
endothelial cells
exosome
小儿炎症性肠病
Nature子刊:小儿IBD中人体和菌群的蛋白质组特征
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线的最新研究,分析了小儿炎症性肠病(IBD)中,肠道粘膜和肠腔交界抽出物样本中的人体和菌群的蛋白质组,表明肠道的胞外囊泡蛋白质组变化与IBD中宿主-菌群的异常互作相关。
小儿炎症性肠病
蛋白质组
胞外囊泡
肠道菌群
普氏栖粪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