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心肠日报
文献库
产业库
榜单
关于日报
《肠·道》演讲
往期精彩
《肠·道》2024
《肠·道》2023
《肠·道》2022
《肠·道》2021
《肠·道》2020
《肠·道》2019
《肠·道》2018
《肠·道》2017
关于《肠·道》
肠道大会
热心肠大会
热心肠智库
智库专家
专家动态
智库新闻
关于智库
奖学金
年度人物奖
更多
HOPE
会议信息
科学与艺术
学术专刊
R·AI
周刊
热心肠先生
研究院动态
关于我们
搜索
登录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肠道病毒感染
文章数:16篇
唾液腺
Nature:肠道病毒的隐藏传染源——唾液
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和星状病毒等肠道病毒可引起病毒性胃肠炎,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通过粪-口途径在人群中传播的。然而Nature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这些肠道病毒不仅感染肠道,还能在唾液腺中大量复制,使得唾液成为肠道病毒的另一个重要传染源。这些发现为肠道病毒感染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带来了新启示,也许今后口罩会有另一个用途——预防肠道病毒感染。
唾液腺
肠道病毒感染
传播途径
肠道病毒感染
Nature Reviews:肠道病毒感染与1型糖尿病(综述)
肠道病毒可在遗传易感个体中引发或加速胰岛自身免疫,从而破坏胰岛β细胞,导致1型糖尿病(T1DM)。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近期发表综述,介绍了持续的肠道病毒感染,特别是柯萨奇病毒B,在启动胰岛自身免疫和T1DM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讨论了目前控制肠道病毒感染以预防或治疗T1DM的策略。
肠道病毒感染
柯萨奇病毒
1型糖尿病
胰岛自身免疫
肠道免疫
Cell子刊:上皮内CD4+ T细胞在肠道病毒感染中起保护作用
Immunit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特定的肠道病毒(诺如病毒及腺病毒2型,而非呼肠孤病毒)感染可促进肠道上皮内CD4+ T细胞的招募,这群细胞表达Ly6A及CCR9,同时具有Th1细胞及细胞毒性T细胞的特征,并可被IL-18以非TCR依赖性方式激活,通过IFN-γ依赖性方式抑制病毒复制。
肠道免疫
Ly6A+ CCR9+ CD4+ T细胞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病毒-细菌互作
与肠道病毒的互作,改变了肠道细菌的外膜囊泡
肠道病毒可能利用与共生细菌的相互作用,影响对动物宿主的感染性。Journal of Extracellular Vesicles发表的这项研究发现,与诺如病毒(一种肠道病毒)的互作会导致肠道共生细菌的基因表达改变,从而对其外膜囊泡(OMV)的生成造成影响。作者认为,由于细菌OMV具有调节宿主免疫等功能,因此肠道病毒诱导的共生肠菌OMV变化可能影响宿主对病毒感染的易感性。
病毒-细菌互作
胞外膜泡
肠道病毒感染
肠道菌群
肠上皮
肠道毒感染后,不同细胞协作修复肠上皮损伤
多数肠道疾病中都存在肠上皮损伤,对营养吸收、激素分泌及抗菌防御有不良影响。了解损伤后的上皮修复和再生有助于研发促进肠道功能恢复的治疗方法。PNAS发表的这项研究,在小鼠模型中用单细胞测序方法探索了轮状病毒感染后的肠上皮应答,揭示了肠上皮修复过程中不同细胞类型的共同协作,表明病毒感染刺激了由肠干细胞驱动的修复程序,产生用于损伤修复的未成熟肠上皮细胞,并发现tuft细胞(或称“簇细胞”)也参与其中。
肠上皮
肠道病毒感染
组织修复
肠道干细胞
单细胞测序
Dhx15
Cell子刊:DHX15控制RNA病毒诱导的肠道炎症
RNA解旋酶作为病毒RNA感受器,在先天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Cell Report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肠道上皮细胞中的RNA解旋酶——DEAH-box解旋酶(DHX15)可感知RNA病毒,并招募NLRP6以促进炎性小体的活化及组装,从而促进IFN-β、IFN-λ3及IL-18的产生。同时,肠道上皮细胞特异性缺失DHX15的小鼠在RNA病毒感染后表现出更严重的肠道炎症,提示DHX15对于抑制RNA病毒诱导的肠道炎症是必需的。
Dhx15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RNA病毒
菌群-免疫互作
浙大团队:肠道菌群通过I型干扰素激活抗病毒免疫
共生菌群-免疫系统互作在抵御病毒感染中具有重要作用。浙大朱书团队近期在mBio发表研究,在小鼠模型中发现I型干扰素介导了肠道菌群-天然免疫互作,可抵御肠道病毒感染引发的系统性病变,而且补充共生菌Blautia coccoides可有效恢复抗病毒天然免疫。该研究阐释了肠道菌群-天然免疫在抗病毒免疫中的重要机制,或有助于开发新的抗病毒治疗方法。
菌群-免疫互作
肠道病毒感染
I型干扰素
天然免疫
腹泻
Science:轮状病毒如何致腹泻?“劫持”细胞信号,“放大”细胞失调
轮状病毒(RV)是导致婴幼儿呕吐和腹泻的常见病原体,严重时可危及生命,除了疫苗预防,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RV会感染一部分肠上皮细胞,使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促进病毒自身的复制,但RV引起严重腹泻的原因仍不完全清楚。一种理论认为,尽管RV感染的细胞比例不大,但这些被感染细胞会释放出强力的信号分子,导致邻近的未感染细胞发生失调。Science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RV能利用细胞的旁分泌嘌呤能信号通路产生细胞间钙波,从而放大肠上皮细胞的失调,改变被感染个体的胃肠道生理,引发腹泻;阻断这种旁分泌信号或是研发止泻药的新思路。
腹泻
肠道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
旁分泌
肠上皮
菌群-病毒互作
肠道菌群影响诺如病毒感染后的宿主症状
来自mBio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9名健康年轻(19-27岁)受试者中进行了诺如病毒感染试验,发现在感染前的肠道菌群组成及功能与感染后表现出症状与否密切相关,提示肠道菌群可能影响人体感染诺如病毒后的症状。
菌群-病毒互作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以人为对象的临床试验
肠道病毒感染
肠道病毒感染
Science子刊:IL-22与IL-18协同抑制轮状病毒感染
细菌鞭毛蛋白可诱导TLR5及NLRC4分别产生IL-22及IL-18,后两者可抑制轮状病毒感染。Science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IL-22与IL-18分别单独作用,并协同抑制轮状病毒感染的机制:IL-22可诱导肠道上皮细胞的增殖及迁移,以促进轮状病毒感染的肠道上皮细胞挤出并进入肠腔;而IL-18可诱导感染了轮状病毒的肠道上皮细胞的死亡。
肠道病毒感染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轮状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
肠道病毒感染
Nature子刊:星状病毒感染杯状细胞,增强肠道屏障功能
星状病毒是引起小儿腹泻的全球性原因,但对其研究较少。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星状病毒的主要靶细胞为小肠上皮中分泌粘液的杯状细胞,星状病毒感染可促进杯状细胞分泌粘液以增强肠道粘液屏障功能,从而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感染。
肠道病毒感染
肠道屏障
星状病毒
杯状细胞
Giulia Angelini
肠道抗病毒免疫
Cell子刊:肠道上皮对抗病毒感染的防御机制(综述)
肠上皮细胞不仅发挥营养吸收的功能,同时在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中起着关键的物理和免疫屏障作用。近期发表在Cell Host & Microbe上的一篇综述,详细介绍了在当前主要的动物模型——包括线虫、昆虫、哺乳动物(类器官和小鼠)中取得的肠道抗病毒防御的相关研究成果,重点关注了菌群-病毒互作及菌群-免疫互作在肠道病毒感染的调控机制,并对肠道病毒感染相关领域研究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的潜在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肠道抗病毒免疫
enterocytes
enteric viruses
microbiota
Intestine
质子泵抑制剂
JAMA子刊:质子泵抑制剂或增加冬季急性肠胃炎风险
质子泵抑制剂的使用与急性细菌肠道感染相关。JAMA Network Open上发表的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对2015-2016年冬季(肠道病毒传播性最高的季节)近100万的受试者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质子泵抑制剂的使用与急性肠胃炎风险增加相关,提示质子泵抑制剂的使用或增加肠道病毒感染的风险。
质子泵抑制剂
回顾性队列研究
急性肠胃炎
肠道病毒感染
菌群-病毒互作
Nature子刊:菌群调节肠道病毒感染的机制
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能促进肠道病毒的感染,但也有研究报道了不一致的结果。Nature Microbi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对肠道不同部位的病毒感染有着不同的调节作用,菌群通过对胆汁酸的代谢调控III型IFN应答,从而在近端肠道起到抑制病毒感染的作用。
菌群-病毒互作
诺如病毒
肠道病毒感染
胆汁酸
III型干扰素
肠道病毒
Nature子刊:调控肠道病毒组或可抵御肠道感染
肠道病毒组对于维护肠道稳态也具有重要作用。《Nature Microbiology》近期发表一项研究,发现补充特定病毒可以帮助免疫缺陷小鼠提高肠道病毒感染的能力,且这种抗感染能力可通过共生菌群横向传播进行宿主间转移。该结果强调了肠道病毒在抵御肠道感染中的作用,有助于研究肠道病毒组-宿主互作机制。
肠道病毒
肠道感染
病毒组
肠道病毒感染
动物研究
肠道病毒感染
Science子刊:EV71病毒感染肠道细胞的机制
最近爆发的肠道病毒71型(EV71)可引起手足口病,然而其在人类胃肠道之间的传播机制尚未明确。来自《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项最新研究,报道了EV71可优先感染肠道杯状细胞,并诱导肠道上皮细胞产生III型干扰素以应对病毒感染。
肠道病毒感染
肠道病毒71型(EV71)
手足口病
III型干扰素
肠道病毒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