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心肠日报
文献库
产业库
榜单
关于日报
《肠·道》演讲
往期精彩
《肠·道》2024
《肠·道》2023
《肠·道》2022
《肠·道》2021
《肠·道》2020
《肠·道》2019
《肠·道》2018
《肠·道》2017
关于《肠·道》
肠道大会
热心肠大会
热心肠智库
智库专家
专家动态
智库新闻
关于智库
奖学金
年度人物奖
更多
HOPE
会议信息
科学与艺术
学术专刊
R·AI
周刊
热心肠先生
研究院动态
关于我们
搜索
登录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菌群互作
文章数:12篇
致病共生菌
基于分子条形码的新方法可助力识别肠道菌株变异
炎症性肠病患者会经历反复发作的肠道炎症,黏附侵袭性大肠杆菌(AIEC)的粘膜定植被认为会使肠道炎症永久化。然而,目前尚不清楚AIEC体外定义是否完全可预测体内粘膜定植。近日,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研究人员在Microbiome发表最新研究,开发出一种新的分子条形码方法来区分肠道中菌株变异,并将这种方法整合到结肠炎小鼠模型中探索不同患者来源的大肠杆菌分离株的粘膜定植,发现体内粘膜定殖菌,不一定是AIEC,会通过与宿主和相关微生物的串扰作为主要的生态失调驱动因素,值得关注。
致病共生菌
定植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菌群互作
Nature子刊:SECOM-用于评估菌群数据中未描述类群间的互作关系
人类肠道菌群形成了一个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由于复杂的潜在相互作用,一些微生物间可能存在非线性关联。近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究人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开发了一种称为Sparse Estimation of Correlations among Microbiomes (SECOM)的方法,用于估计微生物间的线性和非线性关系,同时保持稀疏性。该模型考虑了样本和分类单元的特异性偏差,在真实数据集中表现性能较好,值得相关人员测试。
菌群互作
新方法
研究论文
微生物组数据
基础研究
菌群互作
Cell子刊:肠道菌群可利用的碳水化合物的协同作用可改善宿主代谢功能
Cell Reports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两种不同的肠道菌群可利用的碳水化合物(MAC)——L-阿拉伯糖和蔗糖协同作用,依赖于肠道菌群来调节短链脂肪酸的产生和宿主的代谢功能。同时,还证明L-阿拉伯糖和蔗糖分别激活拟杆菌属的糖酵解和戊糖磷酸途径协同促进乙酸产生。
菌群互作
宿主代谢
肠道菌群可利用的碳水化合物
致病菌感染
Cell子刊:李斯特菌如何调控自身的肠道感染
Cell Host and Microb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报道了一种致病菌调控自身肠道感染的机制:Prevotella copri的存在可促进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的感染,而李斯特菌可产生一种细菌素——Lmo2776,以减少肠道共生细菌——Prevotella copri的丰度,以抑制自身的感染,避免造成过度炎症反应,从而促进自身的长期感染及持留。
致病菌感染
bacteriocin
Listeria monocytogenes
Lmo2776
M-SHIME
定殖抗性
Cell子刊:共生奈瑟氏菌杀伤淋病奈瑟氏菌的机制
共生奈瑟氏菌属定殖于粘膜,其生态位可能是一种通过性传播的致病菌——淋病奈瑟氏菌的感染位点。Cell Host and Microb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共生奈瑟氏菌属可通过释放DNA以杀伤淋病奈瑟氏菌,杀伤作用依赖于DNA的甲基化修饰模式及DNA与淋病奈瑟氏菌基因组的同源重组。
定殖抗性
菌群互作
奈瑟氏菌属
DNA甲基化
淋病奈瑟氏菌
菌群互作
华中科技大学:解读肠道病变中的菌群互作
物种间对现有资源的竞争和合作相互作用很大程度决定了肠道菌群组成。华中科技大学的陈卫华团队近期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发表研究,重新分析了3项肠道病变研究中的菌群代谢互作,阐释了多种新型的细菌类群互作模式,对于解读肠道病变中的菌群变化模式具有参考价值。
菌群互作
方法学
全基因组代谢网络重建
炎症性肠病
结直肠癌(CRC)
菌群稳态
Nature子刊:环境变化,何种细菌获得生长优势?
外界环境变化时,细菌群落会发生结构变化。《Nature Communications》近期发表研究,结合理论和菌株共培养实验,发现两种细菌共培养条件下,相同的环境变化下菌群结构改变情况并不一致,受群落中细菌生长率和原始丰度的影响。该结果对于研究菌群对环境的适应性、菌群变化机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菌群稳态
菌群互作
菌群模型
菌株共培养
环境压力
菌群互作
利用菌群互作来激活微生物的“沉默基因”
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可能成为新的药物来源。《Current Opinion in Pharmacology》近期发表文章,阐释了编码次级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基因如何依靠菌群互作来进行顺利表达,并指出可利用营养匮乏、微生物间竞争等方式来促进目标代谢产物的表达,对于开发新药物,尤其是抗生素药物具有参考价值。
菌群互作
生物合成
观点评论
药物研发
Helmut Grasberger
口腔菌群
深入了解人类口腔中的Saccharibacteria菌门 (综述)
Saccharibacteria门(即原TM7门),广泛存在于人类多个部位,尤其在口腔黏膜中。《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发表综述,以这一门的代表菌株为主要切入点,系统性回顾了该类细菌专性寄生型生理、生活方式,以及对口腔菌群的影响,对于研究细菌间互作以及菌群相关口腔疾病具有参考价值。
口腔菌群
candidate phyla radiation
epiparasite
interspecies interaction
Periodontitis
菌群互作
PNAS:细菌操纵宿主生理功能获得竞争优势
本文利用斑马鱼模型,阐述了入侵细菌获得竞争优势的新模式——通过操纵宿主肠道蠕动这一生理功能达到清除原住细菌的目的,该结果展示了菌群互作、细菌-宿主互作的新模式,值得专业人士关注。
菌群互作
宿主-微生物互作
霍乱弧菌
斑马鱼
VI型分泌系统(T6SS)
菌群互作
Nature Reviews:营养缺陷型驱动菌群互作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IF:26.819)近期发表观点型综述,指出微生物的营养缺陷型是驱动菌群互作的动力之一,对主要基于电子供体交换、物质代谢通路的菌群互作理论做出了重要补充,可为深刻理解菌群结构、开发有效菌群干预手段提供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同时列举了该领域目前的研究手段,并指出了技术瓶颈和发展方向,值得专业人士参考。
菌群互作
营养缺陷型
蚊子共生功能体
Microbiome: 菌群研究提供控蚊新思路(综述)
Microbiome(IF:8.496)近期发表综述,系统性回顾了蚊子及其共生微生物领域的研究,指出蚊子及其共生菌群构成了典型的共生功能体。共生菌-宿主、共生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不仅影响蚊子的生理功能,还会对蚊子传播病毒、寄生虫的能力带来影响,因此菌群操作可能成为控蚊和预防相关传染病的潜在手段。该综述信息全面、内容量大,值得专业人士关注。
蚊子共生功能体
菌群互作
疾病传播
adaptation
Mosqui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