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心肠日报
文献库
产业库
榜单
关于日报
《肠·道》演讲
往期精彩
《肠·道》2024
《肠·道》2023
《肠·道》2022
《肠·道》2021
《肠·道》2020
《肠·道》2019
《肠·道》2018
《肠·道》2017
关于《肠·道》
肠道大会
热心肠大会
热心肠智库
智库专家
专家动态
智库新闻
关于智库
奖学金
年度人物奖
更多
HOPE
会议信息
科学与艺术
学术专刊
R·AI
周刊
热心肠先生
研究院动态
关于我们
搜索
登录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脂肪酸
文章数:17篇
副干酪乳杆菌
副干酪乳杆菌或可调节肺部免疫助力抗流感
益生菌对免疫反应的调节对局部和全身免疫至关重要。最近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与肺部免疫间存在相关性,然而,其背后的证据和机制仍然难以捉摸。Microbiome近期发表的这项研究,通过体外试验和动物实验,发现从健康志愿者的粪便中分离鉴定出副干酪乳杆菌菌株可调节肺部免疫,提高应对流感病毒感染的能力,值得关注。
副干酪乳杆菌
流感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肺轴
脂肪酸
减少脂肪沉积,谨慎选择膳食脂肪类型!
短期研究表明,用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代替饱和脂肪酸(SFA)可以减少或预防肝脏脂肪堆积,但关于饮食对体脂分布的影响知之甚少。近期发表于Clinical Nutrition上的文章,基于英国生物银行数据,使用不同的能量调节模型研究了饮食、循环脂肪酸与肝脏脂肪、内脏脂肪组织(VAT)、肌间脂肪组织(IMAT)和其他脂肪沉积之间的横断面关联。结果表明,膳食脂肪的类型可能是决定异位脂肪沉积的重要因素,建议优先选择植物脂肪和PUFA来源的食物,而不是动物脂肪和SFA。
脂肪酸
异位脂肪沉积
医学研究
横断面研究
肠道免疫
中科院团队Nature:新机制!肠菌通过脂肪酸异构化,调节肠道免疫细胞
肠道菌群持续地将饮食中的成分转化为许多生物活性代谢物,从而在饮食对宿主的健康调控中发挥介导作用。Nature最新发表了中科院大学宋昕阳团队与哈佛医学院Dennis Kasper团队的合作研究,揭示了调控宿主肠道免疫的一种新的饮食-肠菌途径。该研究表明,特定肠菌可通过脂肪酸异构化作用,将饮食中的亚油酸转化为共轭亚油酸(CLA),CLA通过与肠道上皮内淋巴细胞(IEL)的转录因子HNF4γ作用,调节细胞内的IL-18信号,从而促进CD4+CD8αα+ IEL的发育,影响小鼠的肠道黏膜免疫。
肠道免疫
肠道菌群
菌群代谢
饮食-菌群互作
黏膜免疫
脂肪酸
李孟鸿团队:CSN6-FASN轴重编程脂肪生成可促大肠癌生长
FBXW7是结直肠癌(CRC)中高度突变的基因,但其在癌症中的生物学功能尚未完全表征。近日,中山大学李孟鸿、李凯及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发表最新研究,发现CSN6-脂肪酸合酶轴重编程脂肪生成会促进肿瘤生长,是CRC癌症干预策略的靶标,值得关注。
脂肪酸
肿瘤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胞内染色
脂肪酸
Cell子刊:肠道菌群产生的脂肪酸促进肥胖
Cell Metabolism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肥胖及糖尿病患者及小鼠中,肠道共生菌Fusimonas intestini的丰度升高,后者产生的长链脂肪酸可通过损伤肠道上皮屏障,从而恶化小鼠的肥胖表型。
脂肪酸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肥胖
啮齿动物(小鼠)
脂肪酸
遗传预测的脂肪酸水平与各种疾病风险的相关性
PLoS Medicine近期发表的文章,对UK Biobank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探究循环脂肪酸与845种疾病结果之间的潜在因果关系。结果发现,基因预测的DHA增加1 mmol/L与胆石症和胆囊炎发病率降低24%以及肥胖发病率降低17%有关。基因预测的亚油酸(LA)升高1mmol/L与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率增加27%相关。研究结论还需要临床数据进行验证。
脂肪酸
胆石症
胆囊炎
肥胖
缺血性心脏病
生育力
不孕女性脂肪酸含量与生育力或有关联
本研究通过对体外受精女性血清和卵泡液中的各种脂肪酸含量,以及全血中DNA甲基化的检测,发现其与BMI、卵母细胞数量、临床妊娠结局等参数存在关联。未来的研究或许可进一步寻找女性生育力的关键分子标志物。
生育力
研究论文
脂肪酸
DNA甲基化
辅助生殖
配方奶粉
江南大学团队:早产儿配方奶粉营养成分有特点
本研究在中国市场上检测了一些早产儿配方奶粉和足月儿配方奶粉的营养成分,比较分析发现其在总脂肪酸、sn-2脂肪酸和三酰甘油方面的差异,提示了早产儿配方奶粉发展面临的挑战。
配方奶粉
早产儿
营养物质
脂肪酸
脂肪酸
ω-3脂肪酸或促健康长寿的新证据
红细胞中的长链omega-3(n-3)脂肪酸占总脂肪酸的比例与较低的总死亡率相关。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对2240名平均年龄65岁的受试者进行11年随访后发现,基于4种脂肪酸分析的红细胞脂肪酸谱可较准确地预测全因死亡风险。
脂肪酸
研究论文
红细胞
全因死亡
生酮饮食
Cell子刊:生酮饮食或能改善哮喘?
2型天然淋巴细胞(ILC2)的慢性激活,在过敏原诱导气道炎症/哮喘中起致病性作用。《Immunity》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致病性的ILC2具有独特的代谢特征,体现在对外部脂防酸和葡萄糖的摄取同时增加。进一步研究表明,促进ILC2致病性的脂质摄取和脂滴形成,受葡萄糖可用度的调控。采用生酮饮食限制小鼠的葡萄糖摄入,能有效抑制ILC2的“病态”脂质代谢程序,从而抑制其驱动的气道炎症,为治疗过敏性哮喘提供了一种简单的饮食干预思路。
生酮饮食
2型天然淋巴细胞
Innate Lymphoid Cells
Metabolism
fatty acids
妊娠期糖尿病
婴儿体内脂肪酸含量或与妊娠期糖尿病存在关联
目前,花生四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以及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在婴儿神经发育当中的作用已经被证实。然后,孕妇的妊娠期糖尿病(GDM)是否影响婴儿这几种脂肪酸的含量仍未见报道。本研究对比了母亲和婴儿脐带血的脂肪酸含量,发现大部分脐带血中脂肪酸是减少的,并无生物放大作用。另外,虽然GDM孕妇血糖控制良好,但其体内各种脂肪酸含量仍存在些许差异。这对婴儿未来的发育影响如何?何如解释该研究的发现?有兴趣的读者值得一读。
妊娠期糖尿病
Biomagnification
Cord serum
Fetalmetabolism
gestational diabetes
认知
儿童可适量多摄入深海鱼类
长链多不饱和n-3脂肪酸(LC-PUFA)对脑发育具有功能和结构重要性。儿童脂肪鱼类的消费量与认知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鲑鱼是n-3 LC-PUFA的良好来源,本研究证实,对于儿童来说,饮食中鲑鱼摄入量的增加比基于肉类的饮食会导致更好的认知结果。
认知
Atlantic salmon
cognition
docosahexaenoic acid
Fatty fish
多组学
Nature子刊:肠道菌群促进小鼠肝脏的脂肪酸代谢
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无菌小鼠与有菌小鼠的多组学数据,发现肠道菌群在肝脏脂肪酸的代谢中起到关键作用。菌群通过特定的代谢酶,以及降解膳食纤维提供的前体,促进脂肪酸的去饱和及延长。
多组学
肠-肝轴
多组学
肠-肝轴
脂肪酸
脂肪酸
Science:植物通过转运脂质以维持共生真菌及寄生真菌的定殖
① 丛枝菌根真菌使植物易于摄取矿物质营养,并从植物获取有机碳,通常认为有机营养素主要以糖的形式供给;② 丛枝菌根真菌——不规则嗜根菌(Rhizophagus irregularis)为脂肪酸营养缺陷型,宿主植物内合成的脂肪酸转运至真菌以维持丛枝定植;③ 该转运依赖于RAM2和ATP结合盒转运蛋白介导的植物脂质输出通路,植物脂肪酸可被转运至致病真菌,是致病菌定植所必需;④ 推测共生丛根和致病真菌同样招募脂肪酸生物合成程序以促进对宿主的入侵。
脂肪酸
RAM2酶
丛枝菌根
植物共生真菌
植物寄生真菌
丛枝菌根
Science:宿主植物帮助共生真菌合成脂肪酸
① 植物与丛枝菌根真菌形成互利关系,后者使植物易于从土壤获得营养,反过来,真菌也从植物中获取有机碳;② 转录因子RAM1是这种共生关系的关键,是诱导脂质生物合成通路的充分必要条件,适应真菌丛枝的植物细胞中表达该通路;③ 脂质从植物中转移到脂肪酸营养缺陷型的菌根真菌中,该脂质输出需要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RAM2,后者是RAM1的直接靶点;④ 除了糖之外,脂质是转运至真菌的有机碳的主要来源,是产生真菌脂质的所必需的。
丛枝菌根
脂肪酸
转录因子RAM1
甘油-3-磷酸脂肪酰转移酶
植物共生真菌
脂肪酸
Nature Reviews:脂肪酸合成在癌症中的多重作用(综述)
再次向大家推荐Nature Reviews Cancer上的五篇文章,它们的标题、摘要甚至正文都不一定含有“菌群”“微生物”字样,却是建议群友们必读的综述,长期关注MC的群友应该知道为什么吧?[呲牙]当肿瘤研究和治疗聚焦于代谢,做菌群研究和转化的我们,至少能看到很多熟悉的代谢相关名词,个中连接,值得体会。
脂肪酸
癌症
脂肪酸合成
Alexander S Zevin
Adam D Burgener
牛奶过敏
JACI:8年跟踪,揭牛奶过敏逆转和菌群的关系
有些孩子,出生后会牛奶过敏,到8岁不再过敏,原来可能跟肠道菌群有关,好神奇。
牛奶过敏
肠道菌群
16S rRNA 测序
拟杆菌门
梭状芽胞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