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心肠日报
文献库
产业库
榜单
关于日报
《肠·道》演讲
往期精彩
《肠·道》2024
《肠·道》2023
《肠·道》2022
《肠·道》2021
《肠·道》2020
《肠·道》2019
《肠·道》2018
《肠·道》2017
关于《肠·道》
肠道大会
热心肠大会
热心肠智库
智库专家
专家动态
智库新闻
关于智库
奖学金
年度人物奖
更多
HOPE
会议信息
科学与艺术
学术专刊
R·AI
周刊
热心肠先生
研究院动态
关于我们
搜索
登录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Ping Lan
文章数:19篇
免疫
左涛+兰平:新冠感染前的肠道菌群特征,与感染后的症状有关
人类肠道菌群群在不同个体和人群中存在巨大差异,并对免疫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山大学左涛、兰平与团队近期在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发表一项探索性研究,提示肠道菌群在稳态时的巨大异质性可能会对个体的基础免疫产生不同影响,进而在遇到病毒感染(如新冠)时介导不同的免疫反应和症状。
免疫
肠道菌群
新冠
何真+兰平:膳食铁过载如何促结直肠肿瘤?
饮食中铁的摄入量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密切相关。然而,很少讨论膳食铁、肠道微生物群和上皮细胞在促进肿瘤发生中的相互作用。近日,中山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医院何真、兰平与团队在Gut Microbes上发表文章,发现膳食铁过载调节肠道菌群并诱导SLPI分泌,扰乱饮食-菌群-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肠道肿瘤的发生。
结肠炎
兰平+何真:肠系膜脂肪中的一种克雷伯菌可促结肠炎
克罗恩病(CD)活动部位的肠系膜脂肪组织(MAT)与疾病的不良预后有关。扩大肠系膜切除术可减少手术复发,改善远期疗效,提示MAT在CD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报道称CD患者的MAT中存在细菌易位,但这一现象对CD病情的影响尚不清楚。中山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医院兰平、何真团队近日在Advanced Science发表研究文章,在CD患者MAT中发现了能够加重肠道炎症的肠杆菌科细菌栖异地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variicola,Kv),并揭示该菌破坏肠道屏障促进疾病进展的机制,指出靶向该菌相关途径或有助于CD的治疗。
结肠炎
研究论文
克罗恩病
肠系膜脂肪组织
栖异地克雷伯氏菌
因果推理
朱瑞新+朱立新等iMeta: 靶向基石菌种可恢复NASH中失调的产丁酸菌
产丁酸菌的生态失调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同济大学朱瑞新团队和中山大学六院朱立新团队与合作者近期在iMeta发表研究,收集了来自纽约的22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25名肥胖患者和16名健康个体的粪便样本,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并基于因果推理理论和动态干预模拟(DIS)建立了一种疾病关键菌种识别算法。该研究发现多个关键菌种可有效地使NAFLD的菌群组成向正常肠道菌群恢复,提示了一种新的潜在的NAFLD微生物治疗方法。
因果推理
动态干预模拟
肠道菌群
关键物种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
熊去氧胆酸
兰平+何真+柯嘉:熊去氧胆酸通过肠道菌群防治结肠炎和结直肠癌
熊去氧胆酸(UDCA)是一种重要的胆汁酸,作为可调节肠道免疫微环境内稳态的重要菌群代谢物,其对结肠炎和结直肠癌发展过程中肠道菌群改变的影响尚不清楚。中山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医院兰平、何真、柯嘉与团队近期在Molecular Therapy发表研究性文章,揭示UDCA对结肠炎和结直肠癌中肠道菌群和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作用,为两种疾病的临床防治提供新思路。
熊去氧胆酸
AKK菌
研究论文
啮齿动物(小鼠)
DSS结肠炎模型
后生元
国内团队:用于治疗结肠炎的微流体益生元和后生元协同传递微胶囊
最近研究表明,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益生菌、细菌代谢物或粪菌移植通过操纵肠道菌群,已被证明可有效缓解结肠炎。近日,东南大学赵远锦和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兰平、王辉、黄榕康与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发表文章,通过微流控电喷雾法制备了一种新型的益生元和后生元协同传递微胶囊用于治疗结肠炎,吲哚-3-丙酸微胶囊(IPA@MC)具有双pH敏感性核壳结构,IPA可在上消化道酸性条件缓慢释放,下消化道中性条件快速释放。相比单独服用益生元或后生元,发现小鼠口服IPA@MC对结肠炎有显著的保护作用,显著增加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重塑肠道菌群结构,提示后生元与益生元之间存在协同治疗作用。总之,这种益生元和后生元协同传递微胶囊被认为是治疗结肠炎很有前途的候选者。
后生元
益生元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动物实验
粪菌移植
左涛+兰平+吴小剑等Lancet子刊:详解FMT中的病毒组和真菌组(综述)
粪菌移植(FMT)可用于治疗菌群失调相关疾病,然而FMT中转移给受体的除了细菌,还有病毒/噬菌体和真菌等肠道微生物。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近期发表了来自中山大学左涛、兰平和吴小剑与团队的综述长文,详细总结了目前关于肠道病毒组和真菌组在FMT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讨论了病毒/噬菌体和真菌对FMT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以及病毒组、真菌组、细菌组和宿主免疫之间的互作机制。作者指出,对肠道病毒组、真菌组和细菌组的联合使用,是FMT和微生物组疗法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粪菌移植
肠道病毒组
肠道真菌组
克罗恩病
兰平、何真等:锁定肠系膜脂肪中的促肠炎细菌
肠系膜脂肪组织(mAT)增生,即“爬行脂肪”,是克罗恩病(CD)的一个病理特征,且与CD患者的预后不佳有关,但其机制仍不清楚。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兰平作为共同通讯作者、何真作为共同第一作者,在Microbiome发表最新研究,通过整合多组学分析,揭示了CD患者的mAT菌群-宿主互作失调,及其与CD患者疾病进展的关系。通过对mAT菌群进行分离培养,该研究进一步发现,mAT中的一种无色杆菌属细菌A. pulmonis是促炎的致病共生菌,可在小鼠中移位到mAT并促进结肠炎的恶化。这些发现加深了我们对于肠道细菌在CD发展中的作用的认知,为研发基于菌群干预的疗法提供了新思路。
克罗恩病
爬行脂肪
肠系膜脂肪组织
菌群移位
新冠肺炎
中山六院左涛等:新冠肺炎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综述)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左涛、吴小剑、文卫平、兰平在Genomics, Proteomics and Bioinformatics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新冠肺炎患者的肠道菌群多样性、组成(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及功能的变化,并讨论了肠道菌群与ACE2表达、新冠病毒感染及宿主免疫的关联,以及肠道菌群通过肠-肺轴影响肺部免疫系统的潜在机制。
新冠肺炎
综述
大肠癌
中山大学:circPLCE1调控NF-κB信号,抑制大肠癌进展
NF-κB信号的组成性激活在大肠癌(CRC)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兰平和吴现瑞与团队在Molecular Cancer发表文章,发现环状RNA——circPLCE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下调,circPLCE1通过编码蛋白circPLCE1-411促进NF-κB的调控因子RPS3的降解,从而抑制NF-κB信号,控制肿瘤生长和转移。提示我们circPLCE1-411或可作为CRC治疗和诊断的潜在靶点。
大肠癌
环状RNA
NF-kB
结直肠癌
国内团队Nature子刊:大肠癌的染色质重塑和BET抑制剂耐药的机制
BRD4属于BET家族蛋白成员,是一个有潜力的抗癌药物靶点。然而,对靶向BRD4的BET抑制剂的耐药现象在实体瘤中很常见。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王文宇、吴小剑和团队与合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揭示了BRD4激活和BET抑制剂耐药的机制,这为更有效地治疗结直肠癌提供了理论基础。
结直肠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BRD4
BET抑制剂
结直肠癌
朱瑞新等: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癌的菌群标志物
同济大学朱瑞新和田川、上海交大医学院刘宁宁、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朱立新与研究团队,近期在Nature Communication上发表研究,对4项研究(共1056例受试者的粪便菌群数据)进行总结,鉴定出了可区分结直肠腺瘤与健康对照、结直肠腺瘤与结直肠癌的菌群标志物,或有助于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
结直肠癌
诊断标志物
研究论文
队列研究
牙龈卟啉单胞菌
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龈卟啉单胞菌如何促进结直肠癌
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Zhi Wang团队与程斌团队在Cancer Research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牙龈卟啉单胞菌(口腔致病菌)可通过激活造血细胞中的NLRP3炎性小体,增加髓系细胞的肿瘤浸润并诱导促炎肿瘤微环境,从而促进结直肠癌小鼠模型的肿瘤生长。在结直肠癌患者中,肿瘤组织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富集,且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与更差的预后相关。
牙龈卟啉单胞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
中山大学团队:KRAS突变增加结直肠癌的TAM
癌基因KRAS以前被认为是以细胞内在的方式调节结直肠癌(CRC)的多种生物学功能。来自中山大学的兰平和吴现瑞团队合作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发表文章,发现KRAS的细胞外作用,其中KRAS通过调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的功能重编程,影响肿瘤微环境。这种细胞外作用机制使KRAS在构建促肿瘤微环境以促进肿瘤恶性化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并可能为针对突变KRAS肿瘤的潜在治疗防御策略提供新的见解。
结直肠癌
KRAS突变
细胞外作用机制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
新冠肺炎
Lancet子刊:国内团队报道新冠患者的胃肠道后遗症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兰平与研究团队近期在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发表文章,报道了新冠患者出院后3个月的胃肠道后遗症及其相关临床因素。
新冠肺炎
后遗症
胃肠道症状
IBD
中山大学:菌群在IBD中的作用(综述)
肠道菌群失调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因果关联尚未被完全证实,但许多研究发现,至少部分菌群变化是IBD的起因或在IBD中起保护性作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牟相宇、兰平与团队在Protein & Cell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在IBD中起到潜在保护性作用的细菌物种、细菌产物及相关通路,以及可能促进IBD发生发展的细菌物种、细菌产物及相关通路,同时总结了IBD相关的肠道真菌及病毒变化,最后讨论了通过调控菌群治疗IBD的潜在可能。
IBD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Pathogenesis
Etiology
Microbiome
结直肠癌
中山大学团队:大肠癌转移的启动器——环状RNA
转移导致绝大多数的结直肠癌(CRC)相关死亡,但目前对CRC原发灶中转移起始细胞的具体特征和潜在机制知之甚少,而环状RNA(circRNAs)是否参与其中也尚不明确。来自中山大学的谢丹研究团队最新发表在Molecular Cancer的研究揭示了名为circLONP2的环状RNA(circRNAs)在CRC进展过程中是关键的转移启动分子。circLONP2通过调控miR-17的细胞内成熟和细胞间转移,导致原发部位的转移启动能力扩散,加速肿瘤细胞跨器官转移。circLONP2或可作为CRC治疗中的预后预测因子和新的抗转移治疗靶点。
结直肠癌
环状RNA
circLONP2
miR-17
外泌体
结直肠癌
中山六院团队:ILF3增强丝氨酸合成以促进大肠癌发展
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李孟鸿与方乐堃团队在Cell Research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白介素增强子结合因子(ILF3)过表达且与较差的预后相关,机制上,ILF3通过促进丝氨酸-甘氨酸-单碳(SGOC)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肿瘤生长,而联用SGOC抑制剂及EGFR单抗,可抑制结直肠癌PDX小鼠模型中的肿瘤生长。
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
丝氨酸
丝氨酸-甘氨酸-单碳(SGOC)途径
白介素增强子结合因子(ILF3)
结直肠癌
国内团队:泛素连接酶促进结直肠癌转移
作为E3泛素连接酶,TRIM65在调节不同细胞甚至肿瘤进展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中山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团队在Oncogene上最新发表的文章指出TRIM65与结直肠癌转移及更坏预后相关。除此之外,该团队还发现了TRIM65新底物——ARHGAP35。ARHGAP35是一种Rho GTPase激活蛋白,被TRIM65泛素化后降解,导致Rho GTPase长期激活,从而促进细胞增殖与转移。TRIM65–ARHGAP35互做或可成为潜在的结直肠癌治疗靶点。
结直肠癌
TRIM65
Rho GTPas
ARHGAP35
泛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