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心肠日报
文献库
产业库
榜单
关于日报
《肠·道》演讲
往期精彩
《肠·道》2024
《肠·道》2023
《肠·道》2022
《肠·道》2021
《肠·道》2020
《肠·道》2019
《肠·道》2018
《肠·道》2017
关于《肠·道》
肠道大会
热心肠大会
热心肠智库
智库专家
专家动态
智库新闻
关于智库
奖学金
年度人物奖
更多
HOPE
会议信息
科学与艺术
学术专刊
R·AI
周刊
热心肠先生
研究院动态
关于我们
搜索
登录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共生菌
文章数:23篇
共生菌
Nature子刊:一种共生菌产生的广谱且半衰期短的抗菌肽
Nature Microbiology近期发表的文章,鉴定出一种广谱且半衰期短的抗菌肽,可消除鼻腔金黄色葡萄球菌。这提示,限制抗菌肽的半衰期可能有助于平衡其有益和有害的活性。
共生菌
抗菌肽
金黄色葡萄球菌
炎症性肠病(IBD)
洪洁+陈豪燕+崔喆:共生菌或是硫唑嘌呤治疗IBD失败的原因
硫唑嘌呤(AZA)治疗失败虽然不是主要原因,但会导致炎症性肠病(IBD)的疾病复发和进展。上海交通大学的洪洁、陈豪燕和崔喆与团队在Cell Reports Medicine发表文章,鉴定Blautia wexlerae可用于预测IBD对AZA治疗反应的生物标志物,同时Blautia wexlerae抑制6-巯基嘌呤的生物转化并减弱AZA对炎症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补充富含次黄嘌呤磷酸核糖基转移酶(HPRT)的益生菌或可增加IBD小鼠对AZA的响应。
炎症性肠病(IBD)
硫唑嘌呤(AZA)
共生菌
水稻
浙江大学:水稻抗虫的“秘密武器”
次生代谢产物是植物防御植食性昆虫为害的重要武器,目前在不同植物中已经鉴定出很多抗虫相关次生代谢产物,这些化合物大都作用于害虫本身。而内共生菌普遍存在于昆虫体内,是许多昆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重要“帮手”,植物次生代谢物是否可以作用于这些内共生菌还从未报道。浙江大学娄永根/李冉团队在PNAS上发表一项研究,阐述了水稻抗褐飞虱的一种新机制,即植物可以利用次生代谢产物抑制虫体内的有益内共生菌来“间接”防御植食性昆虫,该研究为褐飞虱的绿色防控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水稻
樱花素
病虫害防治
共生菌
褐飞虱
工程菌
Science:巧妙改造皮肤菌,激活免疫助抗癌
皮肤菌群通常不会诱发炎症或感染。然而,某些皮肤共生菌,包括表皮葡萄球菌,可以诱导高度特异的适应性免疫反应。Science最新发表了斯坦福大学Michael Fischbach团队的重磅研究成果,开发了一种对表皮葡萄球菌进行遗传改造的方法,使其工程菌能表达肿瘤抗原。给小鼠皮肤局部定植这种工程菌,可以诱导肿瘤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进而有效抑制局部和远端肿瘤生长,并且能与免疫治疗结合使用,对已形成的侵袭性肿瘤都有明显治疗效果。这些技术方法和发现对于其他共生菌的工程化以及研究宿主-共生菌互作,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更重要的是,这些发现说明,利用量身定制的共生菌疗法来诱导特定的宿主免疫防御,这一思路在肿瘤等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很大潜力。
工程菌
抗肿瘤免疫
菌群-免疫互作
皮肤菌群
表皮葡萄球菌
抗生素
Nature子刊:抗生素对人类肠道微生物组耐药性的影响
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推动了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进化,既增加了微生物耐药性基因(ARGs)的流行率,又通过水平基因转移在物种间传播。然而,ARGs对于人体相关的更广泛的共生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还不太清楚。近日,韩国中央大学研究人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通过人体不同部位微生物组宏基因组样本,评估ARGs在种群水平上的影响,发现ARGs的新颖性、种类及多样性和人体采样点、国家、抗生素使用有关,还发现人体肠道ARGs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抗性型,值得关注。
抗生素
耐药基因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宏基因组组装基因组 (MAG)
肠道免疫
Cell子刊:GATA4或调控肠道的免疫功能区域化
肠道中的细菌定植和免疫力具有区域化的特征,对健康和疾病具有重要作用,但其中的机制尚不清楚。Immunity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转录因子GATA4在小肠的表达具有区域化分布特征,其通过调控代谢和肠腔的IgA来控制粘附细菌的定植。同时,正确的肠道区域化和共生菌定植对于预防人和小鼠的Th17反应失调和免疫病理至关重要。
肠道免疫
Gata4
区域化
共生菌
特应性皮炎
Science子刊:环境污染物异氰酸酯影响皮肤菌群,可能促皮炎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工业国家的环境条件是其发病的驱动因素之一。Science Advances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二异氰酸酯与AD在时间、空间的流行病学具有关联性,同时也诱发湿疹性菌群失调。
特应性皮炎
异氰酸酯
共生菌
器官移植
移植器官自带的共生菌,可加剧受体的排斥反应
移植有菌群定植的器官(比如皮肤等屏障器官),通常比移植无菌器官更快地发生排斥反应。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近期发表的这项研究,通过小鼠皮肤移植实验表明,定植于供体器官的特定共生菌,可触发受体中预存的对该菌的免疫应答,从而导致受体对供体器官的加速排斥,且免疫抑制剂对这种宿主抗共生菌免疫反应无效。
器官移植
免疫反应
皮肤移植
共生菌
蚊媒疾病
王关红等:用基于微生物和基因驱动的方法,防控蚊媒疾病(综述)
全球蚊虫疾病负担不断加重,研发安全和可持续的蚊虫防控方法至关重要。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关红研究员和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Jackson Champer研究员与团队,近期在Trends in Genetics发表综述,详细介绍了基于共生微生物和基因驱动的蚊媒疾病防控方法的研究进展,探讨了两类策略的特点、优势和局限性。推荐专业人士参考。
蚊媒疾病
共生菌
基因驱动
真菌感染
山东省科学院:共生菌代谢产物保护葱蝇幼虫免受真菌感染
山东省科学院张新建团队在mSystems发表文章,对6株在葱蝇幼虫表面共生且可抑制真菌感染的细菌进行研究,鉴定出10种候选代谢产物,可抑制真菌分生孢子的萌发和菌丝生长,从而抑制真菌感染。研究有助于发现新的生物活性的抗生素,促进传染病防治方法的研发。
真菌感染
共生菌
有机酸
果蝇
细菌共进化
体内微生物协同进化增强宿主抵抗力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共生保护性粪肠球菌与强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线虫体内共进化,导致粪肠球菌对宿主的致死率上升,但对宿主抵抗感染的保护作用提高。同时,共进化的粪肠球菌显著下调宿主的免疫关键基因sodh-1,导致宿主自身的免疫可塑性降低。
细菌共进化
共生菌
致病菌
宿主免疫
宿主-菌群互作
Cell子刊:人体与菌群对微量营养素的协作和竞争(综述)
Molecular Cell近期发表的一篇小综述,重点介绍了人体与肠道共生菌和致病菌,在对锌、铁、B族维生素等微量营养素的利用方面存在的协作与竞争机制。
宿主-菌群互作
微量营养素
肠道菌群
铁
锌
抗肿瘤免疫
共生菌通过T细胞交叉反应影响抗肿瘤免疫
已有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可调节抗肿瘤免疫反应。最新发表在JCI insight的研究发现,T细胞靶向共生短小双歧杆菌(B. breve)的抗原表位可与模式新抗原发生交叉反应,且B. breve定殖可塑造SVY-反应性T细胞受体库,影响T细胞反应,继而影响表达模式新抗原的肿瘤生长。该研究阐明了共生细菌可通过交叉反应刺激抗肿瘤免疫反应,并揭示了细菌抗原如何影响T细胞环境的机制。
抗肿瘤免疫
Antigen
Cancer Immunotherapy
IMMUNOLOGY
oncology
肿瘤
病原菌与宿主共生菌互作或可致癌
共生微生物群的干扰会在多大程度上损害动物的健康目前尚不明确。最新发表在PLoS Pathogens的文章使用水螅作为模式动物,从其共生微生物的角度研究其自发的肿瘤形成。该研究发现,水螅的共生假单胞菌与环境中的致病螺旋菌协同作用,共同促进肿瘤发生。由于所有动物具有进化上的联系,这一发现对理解癌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肿瘤
水螅
假单胞菌
螺旋菌
共生菌
癌症
微生物组如何影响癌症进程和疗效?(观点)
微生物组或影响癌症进展和治疗反应,但具体作用尚不清楚,需要更多的研究。最新发表在Trends in Cancer的观点文章详细分析了微生物组对癌症进程和治疗的直接或间接影响方式。微生物组与癌症之间的互作是两个复杂系统的互作,或需引入系统生物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目前已有一些改变恢复癌症患者微生物组的治疗方法正在进行试验,但仍需要进一步探究以更好地治疗癌症。
癌症
微生物组
代谢
共生菌
免疫治疗
肠道菌群
Cell子刊:乳酸及其产生菌可促进肠道干细胞介导的肠上皮发育和再生
双歧杆菌和乳杆菌被认为是对健康有益的细菌,Cell Host and Microbe本周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这些菌所产生的乳酸可促进肠道干细胞(ISC)增殖以及肠上皮细胞分化,参与ISC介导的肠上皮发育和再生。该研究表明乳酸及其产生菌,或可用于预防化疗和放疗引起的肠道损伤。
肠道菌群
Gut microbiota
Symbiont
intestinal stem cell
lactate
肠-脑轴
Nature:肠道细菌调节果蝇运动行为
无菌动物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可影响动物行为。Nature刚刚上线的一项研究揭示了肠道共生菌影响果蝇自主运动的机制,表明特定肠道细菌表达的酶,通过影响果蝇糖代谢来调节特定神经元活性,从而改变果蝇运动行为。这些发现对于菌群-肠-脑-行为轴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值得专业人士关注。
肠-脑轴
共生菌
自主运动
果蝇
神经回路
新药研发
Nature子刊:来自海洋被囊动物共生菌的抑HIV小分子
这是Nature Chemical Biology[IF:15.066]发表的重要研究,研究者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部地区的海洋被囊动物的共生菌群中发现了有抑制HIV活性的小分子,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理化分析。值得专业人士认真看看。
新药研发
生物合成
共生菌
被囊动物
海洋菌群
共生菌
Nature子刊:多种方法助菌群因果性研究
这是Nature Microbiology针对之前发表在Nature的研究(http://www.xunludkp.com/papers/read/1084051336)的报道,老规矩,这样的文章看看图就会有收获。
共生菌
菌群功能
因果性研究
Yongguo Li
Katharina Schnabl
共生菌
COM:如何明确有益菌与健康的因果关系?试试“科赫法则”!
我们知道传统意义上的“科赫法则”是用来确认特定的病原菌与疾病的因果关系的重要评判标准,而在菌群研究持续深入的当下,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明确有益的细菌与促进健康之间的因果关系?Current Opinion in Microbiology[IF:6.635]上的这篇文章无疑是用来回答这个问题的绝好参考!特别推荐。
共生菌
科赫法则
有益菌
益生菌
Nature Reviews:肠道细菌如何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综述)
住在一起的人,肠道菌群为什么越来越像?人与人之间的肠道细菌能互相传播(“传染”)么?好好看看这篇综述,必有收获!
益生菌
共生菌
多样性
菌群传播
致病菌
口腔致病菌
FCIM:口腔菌群间特殊的竞争和协作交互作用
口腔菌群研究一项,推荐阅读。
口腔致病菌
健康相关菌
共生菌
表型微阵列
呼吸活动
RARα
FI:肠道细菌如何促进树突细胞的炎症反应及耐受反应?
一项肠道菌群如何参与免疫细胞功能的研究,推荐阅读。
RARα
共生菌
树突状细胞(DC)
moDC
gut commensal bacte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