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心肠日报
文献库
产业库
榜单
关于日报
《肠·道》演讲
往期精彩
《肠·道》2024
《肠·道》2023
《肠·道》2022
《肠·道》2021
《肠·道》2020
《肠·道》2019
《肠·道》2018
《肠·道》2017
关于《肠·道》
肠道大会
热心肠大会
热心肠智库
智库专家
专家动态
智库新闻
关于智库
奖学金
年度人物奖
更多
HOPE
会议信息
科学与艺术
学术专刊
R·AI
周刊
热心肠先生
研究院动态
关于我们
搜索
登录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IL-18
文章数:15篇
肠道免疫
国内团队Nature子刊:IL-22和IL-18如何增强肠道宿主防御
台湾中央研究院生物医学科学研究所的徐志文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文章,发现黏附侵袭性大肠杆菌(AIEC)感染可诱发干细胞和潘氏细胞的早期响应,且依赖于IL-22-Stat3信号通路。进一步研究发现IL-22-Stat3信号位于IL-18介导屏障抵抗功能的上游,两者作用于干细胞和潘氏细胞,增强宿主的肠道免疫。
肠道免疫
IL-22
IL-18
黏附侵袭性大肠杆菌
菌群-免疫互作
国内团队:肠道菌群失调激活Gasdermin D,促结肠炎
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的陈鹏飞团队与栾韶东团队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模型中,肠道菌群失调可导致gasdermin D的激活,后者可通过增加IL-18释放,以减少杯状细胞,从而促进结肠炎进展。
菌群-免疫互作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Gasdermin D
肠道免疫
肠道上皮细胞的MHC-II表达的调控机制
肠道上皮细胞(IEC)可表达MHC-II,但相关的调控机制尚未明确。Mucosal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免疫缺陷、肠道寄生虫感染、系统性炎症或炎性小体过度活化等不同状态均可通过增加IL-18的水平,以促进IFN-γ的产生,从而上调IEC中的MHC-II表达。
肠道免疫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IFN-γ
MHC-II
肠道病毒感染
Science子刊:IL-22与IL-18协同抑制轮状病毒感染
细菌鞭毛蛋白可诱导TLR5及NLRC4分别产生IL-22及IL-18,后两者可抑制轮状病毒感染。Science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IL-22与IL-18分别单独作用,并协同抑制轮状病毒感染的机制:IL-22可诱导肠道上皮细胞的增殖及迁移,以促进轮状病毒感染的肠道上皮细胞挤出并进入肠腔;而IL-18可诱导感染了轮状病毒的肠道上皮细胞的死亡。
肠道病毒感染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轮状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
菌群-免疫互作
特定普氏菌属成员的定殖破坏菌群稳态以增加小鼠结肠炎易感性
Mucosal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普氏菌属中的一个新菌种——Prevotella intestinalis的定殖可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组成,减少乙酸盐等短链脂肪酸的产生,从而降低肠道IL-18的水平,以增加小鼠对DSS诱导结肠炎的易感性。
菌群-免疫互作
菌群-免疫互作
普氏菌属
IL-18
短链脂肪酸
肠道免疫
肠道上皮细胞的维生素A信号清除肠道病原体的机制
肠道上皮细胞是宿主对抗病原体的前线。PLoS Pathogen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报道了肠道上皮细胞对抗病原体入侵的新机制:肠道上皮细胞固有的维生素A信号可通过促进IL-18的产生,以增强下游的IFNγ应答,从而抑制致病菌的定殖。
肠道免疫
IL-18
肠道免疫
肠道致病菌感染
IFN-γ
神经免疫
Cell:肠神经产生IL-18,强化肠屏障的抗感染免疫
肠黏膜屏障免疫,在维持共生菌群和抵抗肠道细菌感染方面,起关键作用。过去人们认为,这种作用主要由肠道免疫系统和肠上皮来介导,但近期研究指出,肠神经系统可能也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Cell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肠神经能直接产生细胞因子IL-18,进而增加杯状细胞的抗菌肽表达,来强化肠道屏障对细菌入侵的抵抗能力,说明肠神经系统是抵御肠道致病菌的重要免疫介质。
神经免疫
neuroimmunology
Mucosal immunology
barrier immunity
homeostasis
菌群-免疫互作
Cell子刊:肠道IL-17R信号通路抑制肝脏炎症
肠道中的IL-17信号可调节肠道菌群。Cell Report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破坏小鼠肠道中的IL-17R信号,可恶化伴刀豆球蛋白诱导的肝脏炎症。机制上,IL-17R的缺失促进了肝脏IL-18的产生,以增强肝脏淋巴细胞的活化;另外,IL-17R的缺失促进了细菌产物(CpG)的易位以触发肝脏炎症。
菌群-免疫互作
Th17
Microbiome
gut-liver axis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生长轨迹
儿童BMI变化轨迹或提示心血管疾病风险
本研究通过对儿童生长发育过程的连续随访,通过潜在增长模型(LCGM)将其分为不同的BMI发育轨迹,并发现其和血压、血液中脂蛋白、白介素水平等均存在关联。而这些指标的变化可能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存在关联。虽然目前大家公认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但是通过儿童的增长曲线来做为其预测指标的,尚属创新,值得阅读。
生长轨迹
body mass index
Cardiometabolic risk markers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NLRP3炎症小体
Cell子刊:NLRP3炎症小体抑制抗寄生虫免疫
炎症小体可保护机体对抗细菌和病毒感染,然而Cell Reports[IF:8.282]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NLRP3炎症小体可抑制免疫系统对胃肠寄生虫感染的抵抗作用,以其为靶点或是治疗寄生虫感染的潜在方法。
NLRP3炎症小体
寄生虫感染
IL-18
NLRP3
exosomes
炎性小体
肠道稳态中的炎性体传感器(综述)
炎性体在肠道稳态中扮演重要角色,其活性的异常调控与炎症性肠病相关。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IF:10.732]近期发表综述,详细总结了多种炎性体传感器与肠道免疫、上皮屏障和菌群间的相互作用,值得专业人士关注。
炎性小体
肠道稳态
IL-1β
ASC
caspase-1
肝脏激酶B1
JI:肝脏激酶B1缺失可促结肠炎
这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团队发表在Journal of Immunology[IF:4.856]的一项值得关注的研究,发现肝脏激酶B1可能对结肠炎的发生有重要作用。推荐专业人士特别关注。
肝脏激酶B1
葡聚糖硫酸钠(DSS)
结肠炎
肠上皮细胞
IL-18
IL-18
Cell:有利于抵抗病原菌但加重肠道炎症的原生动物
在肠道里有一种原生动物,叫Tritrichomonas musculis,它可以帮助对抗病原菌,却加重炎症甚至促进结肠癌,这个原生动物到底在肠道里有何作为,我们对它了解了之后有什么意义,看看Cell的文章吧。
IL-18
IL-1b
Tritrichomonas musculis
colon cancer
commensal protist
天然杀伤B细胞
Immunity:NKB活化ILC1,以对抗细菌感染
天然免疫细胞是个大金矿,如果有人能结合益生元、益生菌或者营养干预这些应用去研究它,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IL-18
天然杀伤B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
先天性免疫反应
1型天然淋巴细胞
结肠炎
Cell:IL-18抑制杯状细胞成熟并促进粘膜损伤
这是2015年发表在Cell的关于肠道炎症发生的重要机制研究,明确在结肠炎发生过程中, IL-18起到关键性作用。经典研究,值得好好看一看。
结肠炎
杯状细胞
肠道粘膜屏障
粘液层
IL-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