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心肠日报
文献库
产业库
榜单
关于日报
《肠·道》演讲
往期精彩
《肠·道》2024
《肠·道》2023
《肠·道》2022
《肠·道》2021
《肠·道》2020
《肠·道》2019
《肠·道》2018
《肠·道》2017
关于《肠·道》
肠道大会
热心肠大会
热心肠智库
智库专家
专家动态
智库新闻
关于智库
奖学金
年度人物奖
更多
HOPE
会议信息
科学与艺术
学术专刊
R·AI
周刊
热心肠先生
研究院动态
关于我们
搜索
登录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转移
文章数:21篇
结直肠癌
大肠癌干细胞及转移机制新发现
控制结直肠癌(CRC)转移的机制目前尚未明确。最新发表在Cancer Research的研究建立Ctnnb1、Kras、Trp53和Smad4(CKPS)突变的新型CRC小鼠转移模型,对该小鼠模型进一步分析发现ALCAM和PROM1及其上游调控因子cAMP/PKA/CREB和TGF-β/SMAD4通路在维持CRC细胞干性和转移潜能方面的重要作用,表明抑制CREB或是一种潜在的转移性CRC治疗策略。
结直肠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转移
癌症干细胞
p53
Nature子刊:具有胎儿基因特征的野生型p53结直肠癌,或易发生转移及预后不良
目前针对结直肠癌(CRC)的治疗是基于DNA损伤,但对一部分患者仍然无效。基于DNA损伤的非治愈性治疗是否以及如何影响肿瘤细胞的行为和病人的结果,目前尚无相关研究。Nature Communications近期发表的文章,使用CRC患者衍生的类器官(PDO)进行研究发现,亚致死剂量的化疗(CT)专门对TP53野生型(WT)癌细胞诱导休眠样表型,这种细胞显示出更高的体内转移能力,并表达一种YAP1依赖性的胎儿基因特征,这种特征在未经治疗的CRC肿瘤子集中也被检测到。提示这种特定的胎儿基因特征的存在,或在肿瘤中检测到核YAP1,将来可以预测携带WT TP53的肿瘤患者在II期和III期的疾病预后不佳。
p53
结直肠癌
胎儿基因特征
转移
YAP1
结直肠癌
浙江大学:具核梭杆菌如何促进大肠癌转移
转移是结直肠癌(CRC)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扩散的肿瘤细胞粘附于内皮细胞是外渗和进一步远处转移的关键步骤。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宿主相互作用在结直肠癌恶性肿瘤中具有重要作用,有报道称具核梭杆菌可增加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活性。浙江大学的卓巍、姒健敏和陈淑洁与团队在Gut Microbes发表文章,发现具核梭杆菌通过诱导ALPK1/ NF-κB/ICAM1轴,促进结直肠癌细胞与内皮细胞黏附,促进肿瘤外溢与转移。揭示出肠道菌群促进CRC细胞远端转移的机制。
结直肠癌
具核梭杆菌
转移
结直肠癌
国内团队:丝氨酸代谢如何促进大肠癌转移
丝氨酸代谢在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存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如何支持肿瘤细胞的迁移仍不清楚。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杨巍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李大卫、李心翔和广州大学的王雄军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发表文章,发现丝氨酸生物合成的关键酶——磷酸甘油酸脱氢酶(PHGDH)在结直肠癌细胞发生单泛素化,活性增加,增加丝氨酸、甘氨酸和S-腺苷蛋氨酸(SAM)的水平,进而上调细胞粘附基因的表达,促进细胞迁移和结直肠癌转移。研究揭示出SAM促进肿瘤转移的潜在新作用和机制,而且还证明了通过单泛素化调节PHGDH活性的机制。
结直肠癌
丝氨酸代谢
转移
结直肠癌
Pals1如何抑制大肠癌细胞转移?
顶端-基底极性的丧失和细胞-细胞接触的下调是癌症发病过程中的关键步骤。这两个过程都由支架蛋白Pals1调控,然而,目前尚不清楚Pals1在癌细胞中的表达是否受到影响,以及Pals1是否与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最新发表在Molecular Cancer的研究揭示了Pals1是结直肠癌细胞迁移和转移的关键抑制剂,该功能独立于目前已知的Pals1在紧密连接形成和顶端-基底极性中的作用。
结直肠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转移
细胞迁移
结直肠癌
国内团队:ZNF37A促进大肠癌转移的机制
低分化结直肠癌(CRC)的特点是侵袭和间质成纤维细胞活化,这导致进展迅速和不良的治疗结果。然而,相关的调控机制仍不清楚。来自四川大学的黄灿华和Ke Xie研究团队发表在Oncogene的研究发现,ZNF37A在CRC细胞中促进TGF-β信号转导,通过转录抑制THSD4激活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并驱动CRC转移,该研究表明ZNF37A可能是CRC分化和进展的生物标志物。
结直肠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ZNF37A
THSD4
结直肠癌
Nature Reviews:转移性大肠癌精准肿瘤学(综述)
目前在多种癌症类型(如黑色素瘤、乳腺癌和肺癌)中,针对生物标志物驱动的靶向治疗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最新发表在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的综述概述了基于患者来源模型的临床前研究如何为临床试验设计的实践改变提供支持。
结直肠癌
综述
医学研究
基础研究
转移
吲哚丙酸(IPA)
具有抑癌作用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吲哚丙酸
肠道微生物群的致癌转化可能会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微生物组分泌的细胞生长抑制代谢物可抑制癌细胞增殖、移动和转移。最新发表在Cancers的研究证明,细菌色氨酸代谢物吲哚丙酸(IPA)具有抑制细胞生长的特性,可在体内外抑制乳腺癌发展。
吲哚丙酸(IPA)
breast cancer
Microbiome
oncobiome
indolepropionic acid
结直肠癌
调控癌细胞骨架,抑制大肠癌转移
癌细胞转移是绝大多数癌症死亡的原因。在转移过程中,细胞迁移到脉管系统、溢出、外渗并建立转移细胞群落。这种扩散模式需要癌细胞改变形状并绕过组织屏障。最新发表在PNAS的研究发现,通过改变癌细胞肌动蛋白组织形式,可抑制结肠癌细胞转移的机械程序,从而抑制癌细胞转移。
结直肠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4-对羟基苯乙酮
转移
结直肠癌
国内团队:绘制人类大肠癌淋巴转移图谱
淋巴转移与结直肠癌(CRC)的复发和生存率降低密切相关,肿瘤细胞如何在淋巴网络中扩散,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Haizeng Zhang和来自北京大学的白凡研究团队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分析来自10位CRC患者的原发灶、淋巴结转移(LNMs)和肝转移(LMs)肿瘤样本的基因组景观,总结了CRC转移的3种不同模式,并表明肿瘤细胞在淋巴网络内的跳跃扩散是常见的。该研究揭示了CRC复杂的转移模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结直肠癌
Cancer genomics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Metastasis
肿瘤基因组学
胃癌
南方医科大学团队:胃癌发展受CCDC43-ADRM1轴调控
有研究表明多种癌症与卷曲螺旋结构域包含(CCDC)基因相关。前期研究发现,CCDC43在结直肠癌(CRC)中高表达,但其在胃癌(GC)中的表达及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南方医院的王继德、Yue Li和刘思德研究团队在Cancer Letters发表最新研究,发现转录因子YY1调节的CCDC43-粘附调节分子1(ADRM1)轴促进了GC的增殖和转移,该信号轴可能是胃癌潜在的治疗靶点。
胃癌
YY1
CCDC43
ADRM1
转移
结直肠癌
中山大学团队:大肠癌转移的启动器——环状RNA
转移导致绝大多数的结直肠癌(CRC)相关死亡,但目前对CRC原发灶中转移起始细胞的具体特征和潜在机制知之甚少,而环状RNA(circRNAs)是否参与其中也尚不明确。来自中山大学的谢丹研究团队最新发表在Molecular Cancer的研究揭示了名为circLONP2的环状RNA(circRNAs)在CRC进展过程中是关键的转移启动分子。circLONP2通过调控miR-17的细胞内成熟和细胞间转移,导致原发部位的转移启动能力扩散,加速肿瘤细胞跨器官转移。circLONP2或可作为CRC治疗中的预后预测因子和新的抗转移治疗靶点。
结直肠癌
环状RNA
circLONP2
miR-17
外泌体
结直肠癌
北京大学团队:蛋白赖氨酸乙酰化调控大肠癌新机制
蛋白赖氨酸乙酰化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结直肠癌(CRC)的远端转移。之前的研究发现,异柠檬酸脱氢酶1 (IDH1)在CRC原发灶和肝转移中高乙酰化,但其影响CRC发展和转移的机制尚不明确。来自北京大学的申占龙、罗建沅及Shan Wang研究团队最新发表在EMBO Reports的研究发现,IDH1在K224位点高乙酰化可感知胞内代谢物浓度、调节细胞氧化还原平衡,并通过调节HIF1α-SRC轴促进CRC进展。SIRT2调控的IDH1去乙酰化可抑制CRC细胞侵袭和转移。
结直肠癌
异柠檬酸脱氢酶1
乙酰化
SIRT2
转移
胰腺癌
Cell子刊:抗氧化蛋白如何动态调控胰腺癌发展?
许多研究和临床试验表明活性氧(ROS)既能增强也能延缓肿瘤的进展。最新发表在Cancer Cell的研究旨在阐明ROS在胰腺导管腺癌(PDAC)发展中的作用。该研究发现抗氧化蛋白TIGAR对ROS的限制对肿瘤前期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对ROS的促进可通过激活ERK来促进肿瘤转移。ROS对肿瘤侵袭性的影响是可逆的,可经历一个动态转化过程,从增殖型转为侵袭型,再转为增殖型。该研究使ROS在癌症进程中的复杂性合理化,或将有助于指导抗氧化剂在癌症治疗中的使用。
胰腺癌
TIGAR
PDAC
ROS regulation
Metastasis
食管腺癌
Nature子刊:食管腺癌转移克隆散居模型理论再添证据
癌细胞转移扩散到远端位点是癌症死亡的主要诱因,了解疾病的解剖范围对确定最佳治疗策略至关重要。食管腺癌(EAC)发病率急剧上升,已成为发达国家食管癌的主要亚型。理论和实验研究试图了解肿瘤细胞群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对选择性压力做出反应,目前已提出了许多肿瘤进化模型,包括线性、分支、中性和间断进化,但这些模型对特定癌症类型的特异性或同时发生的程度具有争议。许多基因组测序研究试图描述不同的进化模式,但这些研究仅关注于原发部位的进化,而对遗传多样性如何在转移过程中出现的认识仍然有限。对此缺乏了解的部分原因在于,在时间和空间上从晚期癌症患者收集多个样本具有实际挑战。为更好地理解EAC的演变,最新发表在Nature Genetics杂志的文章设计了一项前瞻性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了广泛的采样,包括来自诊断和手术的样本,以及快速收集的尸检样本。利用高深度和浅跨度全基因组测序(WGS),跨时间和空间建立克隆架构。在90%的患者中,原发肿瘤的多个亚克隆从原发部位迅速扩散,形成多个转移,“无性繁殖散居”的传播模式。
食管腺癌
全基因组测序
克隆
亚克隆
转移
结直肠癌
Cell子刊:上皮NOTCH1信号推动结直肠癌转移
结直肠癌(CRC)转移过程及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也缺乏相应的治疗策略。近期发表在Cancer Cell杂志的研究发现,在KrasG12D驱动的小鼠锯齿状CRC模型中,肠上皮细胞的NOTCH1信号通路活化,并依赖TGF-b通路招募中性粒细胞,从而驱使CRC转移。
结直肠癌
转移
NOTCH1
Wnt信号通路
TGF-β信号通路
结直肠癌
如何优化ERBB2阳性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治疗策略?(评论)
在回顾性分析了26例ERBB2基因扩增(阳性)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之后,鉴于抗EGFR治疗的有限疗效,以及抗ERBB2治疗的良好疗效,Bregni等人认为对ERBB2阳性的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患者应优先使用抗ERBB2治疗,并认为应在抗EGFR治疗后检测ctDNA中ERBB2阳性情况。本评论质疑上述结论,并提出三点证据。最后提出,大量证据表明ERBB2阳性驱动EGFR耐药,提倡在抗EGFR暴露前进行ERBB2检测,改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
结直肠癌
转移
ERBB2
抗-EGFR治疗
耐药性
皮肤黑色素瘤
31基因表达谱:预测皮肤黑色素瘤预后
① 31基因表达谱(GEP)的检测已被回顾性研究证实可用于皮肤黑色素瘤(CM)患者的危险分级;② 本研究从EXPAND和INTEGRATE两项研究中选择322例符合条件的CM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中位随访期为1.5年;③ 1级vs 2级的1.5年无复发(RFS)率、无远处转移(DMFS)率和总体生存率(OS)分别为97vs.77%,99vs.89%,99vs.92%(每项p<0.0001);④ Breslow厚度、有丝分裂率、GEP分级能用于预测复发(p<0.01),肿瘤厚度能用于预测远处转移和总体生存。
皮肤黑色素瘤
DecisionDx-Melanoma检测
基因表达谱
转移
预后
恶性实体肿瘤
血小板竟可促进肿瘤转移!
① 30%恶性实体肿瘤患者会发生血小板增多症,且与恶化患者的生存率相关;② 经研究表明血小板能渗入肿瘤组织,分泌促血管生成和促瘤因子,从而增加肿瘤的生长;③ 本研究发现血小板可促发rhoa-mypt1-pp1调节的YAP1去磷酸化,并促进其核转位,诱导促生存基因表达,抑制细胞凋亡;④ 肿瘤细胞中YAP1的低表达也可阻碍血小板增多症引起的转移;⑤ 表明血小板诱导的抗失巢凋亡和转移是其促进肿瘤恶化的关键机制。
恶性实体肿瘤
血小板
失巢凋亡
转移
YAP1信号
乳腺癌
乳腺癌复发转移的分子生物学“真相”
① 170例局部复发或晚期BC的299例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或365个基因面板测序;② 播种转移或复发的克隆种子细胞来自原发灶,保持多数驱动基因,但持续获得突变;③ 大多数远处转移获得的驱动性突变并不见于原发灶,包括SWI-SNF和JAK2-STAT3通路的失活突变;④ 诊断时原发灶的基因组代理播散性细胞的基因组,支持基因组测序用于决策原发性乳腺癌的辅助治疗,转移灶的活检和测序有助于部分患者,局部复发的测序可区分真正的复发和第二原发癌。
乳腺癌
基因组
转移
复发
体细胞突变
纳米金
靶向核膜的纳米金颗粒:金闪闪的抗癌“明星”
① 纳米金(AuNPs)可减缓细胞的迁移/侵袭速度,抑制转移;② 研究发现,与非靶向AuNPs相比,AuNPs核靶向后,卵巢癌细胞运动显著降低;而且观察到细胞核刚度增强;③ 通过对AuNPs确切位置成像,其被捕获在核膜上;④ 此外,核纤层A/C蛋白的表达显著升高,该蛋白位于内核膜,作为核纤层的结构成分起到增强核刚度的作用;⑤ 提出核膜将AuNPs捕获能够增加细胞核的机械刚度,刺激位于核膜上核纤层A/C蛋白的表达,从而增加核刚度和减缓癌细胞迁移和侵袭。
纳米金
癌细胞迁移和侵袭
转移
核刚度
原子力显微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