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心肠日报
文献库
产业库
榜单
关于日报
《肠·道》演讲
往期精彩
《肠·道》2024
《肠·道》2023
《肠·道》2022
《肠·道》2021
《肠·道》2020
《肠·道》2019
《肠·道》2018
《肠·道》2017
关于《肠·道》
肠道大会
热心肠大会
热心肠智库
智库专家
专家动态
智库新闻
关于智库
奖学金
年度人物奖
更多
HOPE
会议信息
科学与艺术
学术专刊
R·AI
周刊
热心肠先生
研究院动态
关于我们
搜索
登录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Jun Yu
文章数:75篇
嗜酸乳杆菌
于君团队:嗜酸乳杆菌或能预防脂肪肝向肝癌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肝相关肝细胞癌(NAFLD-HCC)的全球发病率正在迅速增加,但目前缺乏针对其发展的预防措施。最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NAFLD-HCC和肠道微生物失调与益生菌消耗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然而,益生菌在预防NAFLD-HCC方面的作用仍不清楚。香港中文大学于君教授团队在EBioMedicine发表最新研究进展,表明嗜酸乳杆菌在NAFLD-HCC小鼠中缺乏,而外源添加嗜酸乳杆菌可通过分泌戊酸表现出针对小鼠NAFLD-HCC肿瘤发生的保护功能,为NAFLD-HCC防治提供新思路。
嗜酸乳杆菌
NAFLD-associated HCC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戊酸
癌症
于君等Nature Reviews:多点突破——靶向菌群的癌症管理方法(年度回顾)
香港中文大学的于君与合作者在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发表年度回顾文章,重点介绍了2023年发表的3项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癌症相关肠道菌群研究,强调了菌群或可作为靶点,在癌症预防、预后和治疗发面发挥功能,有助于减少全球的癌症负担。
癌症
肠道菌群
膳食纤维
于君+魏泓+王勇:可溶性纤维的“阴暗面”——过量或促肠道肿瘤
香港中文大学于君、陆军军医大学魏泓和王勇及团队在Gastroenterology,在结直肠癌(CRC)模型小鼠中,探究了不同类型膳食纤维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首次发现过量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在饲料中占20%)通过引发肠道菌群失调,改变影响肿瘤发生的代谢物水平,从而呈现促肿瘤作用。结合此前在Cell发表的研究(https://www.chinagut.cn/papers/read/1035997294),这些发现提示,虽然适量摄入可溶性膳食纤维对改善菌群和健康有积极作用,但要警惕过量补充时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
膳食纤维
结直肠癌
可溶性膳食纤维
肠道菌群
肠道代谢
结直肠癌
于君团队:鸡乳杆菌及其衍生代谢物可增强大肠癌免疫治疗
肠道菌群在影响免疫疗法应答方面有关键作用。香港中文大学于君团队在Gut发表最新研究,发现鸡乳杆菌(L. gallinarum)及其衍生代谢产物ICA,可通过调节IDO1/Kyn/AHR轴来抑制CD4+Treg细胞的分化,并增强CD8+T细胞的功能,从而提高抗PD1对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为增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潜在佐剂。
结直肠癌
免疫治疗
益生菌
色氨酸代谢产物
鸡乳杆菌
中医药
于君团队:中药片仔癀通过恢复肠道菌群和代谢物抑制结直肠肿瘤的发生
中药对肠道微生物群及其代谢过程的调节可能是其治疗效果的部分源头。片仔癀(PZH)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在体外显示出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能力。近日,香港中文大学于君团队在Gastroenterology发表文章,首次证明片仔癀能够抑制小鼠结直肠癌的发生,并阐明了其作用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的机制。
中医药
结直肠癌
肠道菌群
麦芽香肉杆菌
于君等Cell子刊:麦芽香肉杆菌抑制雌性小鼠的大肠癌
先前研究发现女性结直肠癌患者的麦芽香肉杆菌特异性减少。然而,目前关于麦芽香肉杆菌如何影响结直肠癌的发展仍然知之甚少。近日,香港中文大学于君、胡嘉麒、陈德威及团队在Cancer Cell发表最新研究,发现麦芽香肉杆菌以雌激素依赖的方式定植肠道,并与其他肠菌互作可增加肠道维生素D的产生,激活宿主VDR以抑制结直肠癌。总之,该研究结果表明性别特异性微生物可以调节性别差异的结直肠癌进展,值得关注。
麦芽香肉杆菌
雌激素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假长双歧杆菌
于君团队:假长双歧杆菌产生乙酸,或可预防脂肪肝相关肝癌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影响全球25%的成年人。近日,香港中文大学于君及团队在Journal of Hepatology发表最新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假长双歧杆菌通过肠肝轴分泌抗肿瘤代谢物乙酸盐,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癌有保护作用。总之,该研究提示假长双歧杆菌是预防NAFLD-2型HCC的潜在益生菌,值得关注。
假长双歧杆菌
非酒精性脂肪肝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益生菌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
于君团队Nature子刊:菊粉改善小鼠脂肪肝炎,关键有益菌和代谢物被锁定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严重形式,以肝脏炎症和脂肪堆积为特征。在动物模型中,膳食纤维等饮食干预可以通过作用于肠道菌群缓解这种代谢紊乱,但具体机制仍待深入探索。Nature Microbiology最新发表了香港中文大学于君团队的研究成果,在不同的小鼠模型中证实了可溶性膳食纤维菊粉可以抑制NASH进展。该研究特别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法,对能够直接利用菊粉的潜在有益肠菌及相关代谢物进行了鉴定,发现菊粉可促进狄氏副拟杆菌生长,该菌利用菊粉生成十五烷酸,从而通过改善肠屏障功能,发挥对NASH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
肠道菌群
膳食纤维
菊粉
狄氏副拟杆菌
肥胖
黄曦+于君等:肥胖相关肠道菌群促进结直肠癌
肥胖是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肠道菌群在介导肥胖促癌作用中的作用尚不清楚。香港中文大学黄曦、于君、Joseph J. Y. Sung与团队在EBioMedicine发表最新文章,研究发现肥胖人群的肠道菌群可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该工作提示肥胖个体的菌群调节可能作为预防或治疗肥胖相关癌症(包括结直肠癌)的新方法。
肥胖
结直肠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
于君等Nature Reviews:一文读懂肠菌在大肠癌及其治疗中的作用(综述)
结直肠癌(CRC)是全球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其肠内共生菌群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失调对于癌症的发展、进展和治疗有着重要影响。近日,香港中文大学于君及团队在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发表最新综述,从肠道菌群与CRC的关系、肠道菌群在CRC防治中的作用、肠道菌群影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效果以及肠道菌群作为肿瘤生物标志物等角度系统地论述了肠菌在癌症发展和治疗中的作用,值得关注和精读。
肠道菌群
肠癌
综述
基础研究
菌群平衡
ALKBH5
于君团队:靶向ALKBH5或可改善大肠癌免疫治疗
结直肠癌是全球最常见的癌症之一,虽然在化疗和免疫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患者的预后并不理想。因此,为开发出新的抗CRC免疫治疗策略,需要进一步阐明CRC内在事件与宿主免疫应答间的关联。近日,香港中文大学于君及团队在Gastroenterology发表最新研究,通过人群和动物实验,发现ALKBH5通过m6A-AXIN2-Wnt-DKK1轴促进结直肠癌募集免疫抑制性髓源性抑制细胞,从而限制NK和CD8+ 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总之,该研究表明ALKBH5可作为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因子和治疗靶点,值得关注。
ALKBH5
免疫治疗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表观遗传
结直肠癌
于君团队:靶向YTHDF1增强大肠癌中的抗肿瘤免疫并增强抗PD-1疗效
破解结直肠癌(CRC)的免疫逃逸机制、提高免疫治疗的应答效果对CRC的治疗是十分必要的。N6-甲基腺苷(m6A)是真核生物中含量最丰富的mRNA修饰,参与细胞的基础生命活动及肿瘤发生与进展。作为一种m6A阅读器蛋白,YTH N6-甲基腺苷RNA结合蛋白1(YTHDF1)在多种肿瘤中表达升高且与不良预后相关,但其在肿瘤免疫微环境中的作用尚不明确。香港中文大学于君教授团队近日于Gut发表研究文章,阐明了YTHDF1通过m6A-p65-CXCL1/CXCR2轴招募免疫抑制MDSCs形成抑制性肿瘤免疫微环境而促进CRC发展的机制,强调了YTHDF1在CRC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发现靶向YTHDF1能够协调增强抗PD-1对CRC的治疗效果,证实YTHDF1是CRC的潜在治疗靶点。
结直肠癌
研究论文
N6-甲基腺苷
YTHDF1
肿瘤免疫微环境
结直肠癌
佘军军+于君:阑尾切除改变肠道菌群组成,增加大肠癌风险
肠道菌群失调促进是结直肠癌(CRC)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阑尾为肠道共生菌提供生态位,参与肠菌稳态的维持。阑尾缺失可能通过肠道菌群影响CRC的发生,但阑尾切除与CRC风险的流行病学证据存在争议。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佘军军团队和香港中文大学于君团队在Oncogene发表研究文章,在对近13万人的纵向研究中发现阑尾切除术显著增加CRC风险,并通过粪菌测序和小鼠模型证明了阑尾切除术导致肠菌失调而增加CRC风险的机制。根据本研究结果,作者建议临床上更加谨慎地考虑阑尾切除术的必要性,以减少后续CRC的发生。
结直肠癌
研究论文
阑尾切除术
肠道菌群
非酒精性脂肪肝
于君团队:片仔癀维持肠道菌群完整性,防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香港中文大学于君团队近期在Engineering发表研究,采用多种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小鼠模型,包括高脂高胆固醇(HFHC)、缺乏胆碱的高脂(CD-HFD)和缺乏蛋氨酸和胆碱(MCD)饮食,阐述片仔癀(PTH)口服给药对该病的防治效果和肠道菌群介导的保护机制。
非酒精性脂肪肝
片仔癀
研究论文
结直肠癌
于君团队:口腔致病菌P. micra参与结直肠癌发生的机制
结直肠癌(CRC)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大规模粪便鸟枪法宏基因组测序揭示了微小微单胞菌(Parvimonas micra,P. micra)在CRC患者中的高丰度。微小微单胞菌是一种常见于人类口腔的革兰氏阳性、厌氧的条件致病菌。越来越多的证据报道了口腔微生物与CRC之间的相关性。因此,微小微单胞菌可能参与了CRC的发生。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于君教授团队发表在Oncogene上的一项研究证实了微小微单胞菌促进CRC的作用及其作为CRC患者预后指标的潜力。
结直肠癌
Parvimonas micra
肠道菌群
肿瘤发生
小鼠模型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于君团队:调控肠道菌群,改善癌症免疫治疗(综述)
香港中文大学的于君教授团队在EBioMedicine发表综述文章,论述了肠道菌群显著影响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激活,其失调与肿瘤进展、肿瘤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并介绍了多种策略(如粪菌移植FMT、益生菌/活菌制剂、益生元、饮食和生活方式干预等)调控肠道菌群改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效果的研究进展和临床试验。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肠道菌群
癌症免疫治疗
结直肠癌
黄子隽+于君Nature子刊:PCSK9可作为APC/KRAS突变型大肠癌的治疗靶点
结直肠癌(CRC)是全球第三大常见癌症,其中APC/KRAS突变型CRC的治疗靶标未知。近日,香港中文大学黄子隽、于君与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研究,胆固醇稳态调控因子PCSK9通过GGPP-KRAS/MEK/ERK轴促进APC/KRAS突变型CRC,因此PCSK9可作为APC/KRAS突变型CRC的治疗靶点。
结直肠癌
胆固醇代谢
PCSK9
人类肠道病毒组
于君团队:人肠道病毒组超深度测序,发现1058种新病毒
缺少病毒参考基因组是病毒组研究面临的一大挑战。香港中文大学于君团队近期在Gastroenterology发表研究,通过改良病毒DNA提取,结合基于三代和二代测序的超深度宏基因组测序,以及配套的生信分析流程,从健康人粪便中解析出1058种基因组完整的新病毒,并对这些病毒基因组进行了多角度分析。这些发现可助力疾病诊断、扩充病毒参考基因组,为进一步开展病毒组研究作出贡献。
人类肠道病毒组
三代测序
PacBio测序
超深度宏基因组测序
诊断标志物
COVID-19
于君等+李晓星+许丽霞:新冠病毒感染肝胆类器官
研究显示,COVID-19患者的γ-谷氨酰转移酶(37%)和总胆红素(5%)异常升高,与患者死亡率较高有关。然而,新冠病毒(SARS-CoV-2)是否可以感染人肝细胞和胆总管细胞,从而造成局部损伤,尚不清楚。香港中文大学的于君、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许丽霞和李晓星与团队在Gut发表letter文章,发现人类肝脏和胆汁类器官易受SARS-CoV-2感染,并支持病毒大量复制,诱导产生促炎性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导致局部肝细胞和胆管细胞受损,胆汁酸积聚,进而导致肝损伤。
COVID-19
肝胆
类器官
新冠
SARS-CoV-2
结直肠癌
于君等GUT:吸烟改变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促大肠癌
吸烟是结直肠癌(CRC)的一个主要风险因素。Gut最新发表了香港中文大学于君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魏泓与团队的研究,表明香烟烟雾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在CRC中起着致癌的作用。机制上,烟雾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改变了肠道代谢物,损伤了肠屏障功能,可能通过激活结肠上皮细胞的MAPK/ERK致癌信号通路来促进CRC的发生。因此,调节肠道菌群或能用于吸烟人群的CRC预防。
结直肠癌
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代谢物
肠屏障
菌群与癌症治疗
于君团队:靶向菌群,优化癌症治疗(综述)
肠道菌群与癌症及其治疗的关系是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Gut近期发表了来自香港中文大学于君团队的重磅综述,总结了菌群与化疗和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之间的药物微生物组学互作,重点阐释了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方面的机制,探讨了这些发现的转化潜力,以及目前存在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推荐专业人士学习参考。
菌群与癌症治疗
药物微生物组学
化疗
免疫治疗
菌群调节
菌群标志物
黄秀娟+陈家亮+于君:用粪菌标志物诊断肠道腺瘤复发
香港中文大学黄秀娟、陈家亮和于君与团队,近期在Aliment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发表研究,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https://www.mr-gut.cn/papers/read/1090389874),评估了粪菌基因标志物用于无创诊断肠道腺瘤复发的潜力。
菌群标志物
复发腺瘤
结直肠癌
于君团队:肠道代谢物+菌群或可无创诊断大肠癌
迄今为止,微生物和代谢物如何相互以促进CRC发展的早期事件尚不清楚。香港中文大学的于君团队在Microbiome上发表文章,通过对结直肠癌(CRC)患者、结直肠腺瘤(CRA)患者和健康者(NC)的粪便样本进行代谢组学和宏基因组学分析,鉴定出结直肠肿瘤发生早期阶段潜在的驱动代谢物。代谢组和菌群的综合分析显示,CRC相关代谢物和细菌之间的关联在CRC的不同阶段发生变化。
结直肠癌
肠道代谢物
肠道菌群
标志物
结直肠癌
于君等:N6甲基腺苷阅读器YTHDF1促进大肠癌
香港中文大学的于君团队和多伦多大学的Housheng Hansen He团队合作在Gastroenterology发表文章,发现N6甲基腺苷阅读器YTHDF1在结直肠癌中过表达,且鉴定出YTHDF1-m6A-ARHGEF2轴调控CRC的肿瘤发生和转移。同时证明siRNA药物靶向YTHDF1-m6A-ARHGEF2轴具有治疗CRC的潜力。
结直肠癌
N6-methyladenosine
蛋白翻译
结直肠癌
于君+陈家亮:鸡乳杆菌或可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
粪便宏基因组测序发现,结直肠癌患者体内出现鸡乳杆菌(Lactobacillus gallinarum)的缺失。香港中文大学的于君和陈家亮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Gut发表文章,发现鸡乳杆菌通过分泌保护性代谢产物——吲哚-3-乳酸(ILA),促进结直肠癌细胞凋亡,从而预防结直肠癌的肿瘤发生。
结直肠癌
鸡乳杆菌
吲哚-3-乳酸
colorectal cancer
probiotics
结直肠癌
于君团队:PCID2或促进大肠癌
全基因组测序显示,PCID2在结直肠癌中扩增。香港中文大学的于君团队在Oncogene发表文章,对结直肠癌中PCID2的表达、生物学功能、分子机制和临床特征进行研究,揭示了PCID2通过降解PML激活典型的Wnt/β连环蛋白信号,同时抑制CTNNB1-ARF-p53轴,发挥致癌功能,提示我们PCID2或可作为结直肠癌复发的独立预测标志物。
结直肠癌
PCID2
PML
复发
结直肠癌
于君团队:rRNA转录抑制子ZNF545缺失促进大肠癌发生
香港中文大学的于君团队在Oncogene上发表文章,对核糖体RNA(rRNA)的转录抑制因子ZNF545在结直肠癌发生中的作用进行探究。发现ZNF545的缺失通过促进核糖体生物合成和蛋白质翻译过程,促进小鼠结直肠癌的发生。提示我们,靶向rRNA生物合成或是治疗ZNF545下调CRC的潜在治疗策略。
结直肠癌
核糖体
蛋白翻译
少肌症
肠道菌群对肌肉的影响(综述)
Journal of Cachexia, Sarcopenia and Muscle上发表的一篇系统性综述,纳入26项临床前研究及10项临床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在多项动物实验中,可观察到肠道菌群对肌肉表型的直接影响,且通过益生菌、益生元、短链脂肪酸等菌群干预手段可增加肌肉量并改善肌肉功能,同时探究了肠道菌群通过肠-肌肉轴的潜在作用机制。在人体研究中,可观察到肠道菌群与肌肉的关联,但肠道菌群对肌肉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
少肌症
综述
肠道炎症
于君+黄秀娟:靶向肠道菌群治疗新冠肺炎,潜力如何?(评论)
新冠肺炎是目前全球面临的重大健康安全威胁。目前对于临床治疗新冠肺炎的方案一直在不断的探索和修订。近期,香港中文大学于君、黄秀娟与团队在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评论文章,对目前新冠肺炎与肠道菌群的研究进行了汇总和评论。大量的研究数据显示新冠肺炎伴随着肠道菌群的显著改变,因此作者认为在临床治疗新冠肺炎的方案中,应当将肠道菌群干预作为潜在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肠道炎症
肠道菌群
菌群干预
新冠肺炎
其他
结直肠癌
于君团队:高脂饮食让肠菌和代谢物“变坏”从而促进肠癌
高脂饮食增加大肠癌的风险。Gastroenterology最新发表了来自香港中文大学于君团队的研究成果,发现高脂饮食能通过诱导小鼠肠道菌群失调、代谢改变和肠上皮屏障功能障碍,驱动结直肠肿瘤发生,并揭示了其中有潜在关键作用的细菌和代谢物。这些发现为靶向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来预防和治疗高脂饮食相关的大肠癌,提供了新思路。
结直肠癌
高脂饮食
肠道菌群
代谢物
Dietary nutr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