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心肠日报
文献库
产业库
榜单
关于日报
《肠·道》演讲
往期精彩
《肠·道》2024
《肠·道》2023
《肠·道》2022
《肠·道》2021
《肠·道》2020
《肠·道》2019
《肠·道》2018
《肠·道》2017
关于《肠·道》
肠道大会
热心肠大会
热心肠智库
智库专家
专家动态
智库新闻
关于智库
奖学金
年度人物奖
更多
HOPE
会议信息
科学与艺术
学术专刊
R·AI
周刊
热心肠先生
研究院动态
关于我们
搜索
登录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甜味剂
文章数:17篇
甜味剂
WHO最新指南:不建议用非糖甜味剂减肥!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无糖甜味剂使用指南》正式发布,该文建议“不要使用无糖甜味剂来控制体重,或以此降低非传染性疾病发病风险”。此外,该建议适用于除糖尿病患者以外的所有人,以及所有添加非糖甜味剂的食品和饮料,但不适用于牙膏、护肤品、药物等含有非糖甜味剂的个人护理和卫生产品,值得关注。
甜味剂
世卫组织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减肥
甜味剂
孕期摄入甜味剂或增加雄性后代的肥胖风险
甜味剂因其能量较低,成为许多食品中蔗糖成分的替代品。但是其在孕期摄入对于母婴健康的潜在影响仍缺乏关键性证据。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其摄入可能增加雄性后代肥胖风险,这种关联可能受到关键代谢产物苯乙酰甘氨酸的影响。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甜味剂的安全性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甜味剂
阿斯巴甜
肠道代谢物
乳汁代谢物
肥胖
甜味剂
Nature子刊:代糖赤藓糖醇或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赤藓糖醇(erythritol)是一种可作为代糖的糖醇类甜味剂,但其对心血管代谢疾病风险的长期影响目前人们所知甚少。Nature Medicine最新发表了来自克利夫兰医学中心Stanley Hazen团队的研究,结合队列研究、体外和动物实验表明,赤藓糖醇可能对心血管健康有不良影响,或能促进血栓形成。这些发现警示,需要进一步研究评估赤藓糖醇的长期安全性。
甜味剂
代糖
赤藓糖醇
心血管疾病
血栓形成
鼠李糖
同济大学:鼠李糖或可通过刺激脂肪多巴胺受体和产热作用抵抗肥胖?
能量摄入和消耗间的不平衡导致了肥胖在世界范围内普遍流行,如今限制能量摄入和促进能量消耗的策略已成为肥胖治疗新的有力手段。近日,同济大学栾冰及团队在Diabetes发表最新研究,通过动物实验、细胞培养、荧光定量PCR等手段,发现13种非营养性甜味剂处理棕色脂肪细胞后,鼠李糖对UCP1的促进作用最强,进一步探究揭示鼠李糖刺激脂肪多巴胺受体和产热作用抵抗肥胖。总之,该研究表明鼠李糖可作为一种新的饮食分子来对抗肥胖,值得关注。
鼠李糖
肥胖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甜味剂
甜味饮料
JAMA子刊:改喝低/无热量甜味饮料,可帮助减肥和改善心血管代谢
JAMA Network Open上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总结了17项随机对照试验(共1733名超重/肥胖受试者)的数据后发现,利用低卡路里及无卡路里甜味饮料(LNCSB)替代含糖甜味饮料(SSB),与体重、BMI、体脂比及肝脏脂肪的降低显著相关。
甜味饮料
荟萃分析
含糖饮料
体重
心血管代谢风险
甜味剂
代糖可加重功能性胃肠疾病症状
现在的市场上越来越多含无能量甜味剂(NCS)如三氯蔗糖的代糖饮料,对于担心肥胖的消费者有较强的吸引力,但也有人担心这些甜味剂存在一定的健康危害。近期发表于Nutrients的一项研究发现NCS-f饮食(NCS<10mg/d)可以减轻许多功能性胃肠紊乱症状(FGDs),如腹部疼痛、餐后不适、灼烧感或胸骨后疼痛、早饱和上腹疼痛。相反,含有NCS的饮食(NCS 50-100mg/d)会增加腹泻、餐后不适、便秘和灼烧感或胸骨后疼痛。NCS对胃肠功能的不良影响可能与其增加肠促胰素(incretin)分泌有关。
甜味剂
代糖
功能性胃肠紊乱
随机对照试验
肠内分泌细胞
Nature子刊:甜味剂≠糖,肠道如何知晓?
无热量的甜味剂或许能“欺骗”味蕾,却无法骗过我们的大脑。很多研究表明,人和动物都对天然糖(而非甜味剂)具有偏好性。Nature Neuroscience近期发表的研究发现,十二指肠中的neuropod细胞(一种能与迷走神经直接形成神经突触的肠内分泌细胞)可“辨别”肠腔中的糖和甜味剂信号,并通过不同的神经递质,将二者的信号传递给迷走神经,从而驱动了小鼠对糖的偏好。
肠内分泌细胞
迷走神经
肠-脑轴
糖
甜味剂
甜味剂
JAMA子刊:无糖饮料不是减肥好选择
JAMA Network Open上发表的一项随机交叉试验结果。文章探究了蔗糖和三氯蔗糖的摄入对不同体重、性别人群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女性和肥胖人群对甜味剂的反应更敏感,可能会增加女性和肥胖人群的食欲。
甜味剂
研究论文
随机交叉试验
肠肝轴
精密测量院:人工甜味剂或通过肠肝轴诱导脂肪肝
无热量人工甜味剂(NAS)被广泛应用于饮料和食品中,然而,NAS的摄入对人们健康的影响仍然不清楚。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张利民团队近期发表研究,发现摄入NAS(糖精/三氯蔗糖)的小鼠肠道菌群组成发生显著改变,Akk菌显著减少、芳香烃受体(AHR)配体水平降低,肠道通透性增加,血浆LPS水平升高,这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脂肪肝的进展。而用二甲双胍或低聚果糖治疗,可显著恢复摄入NAS的小鼠的Akk菌和AHR配体,从而缓解脂肪肝。研究还表明一种天然甜味剂(新橙皮苷二氢查耳酮)或能作为NAS和糖的替代品。该研究作为编辑推荐文章(Editor's Pick)发表在mSystems上,值得关注。
肠肝轴
AKK菌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甜味剂
甜味剂好吃吗?(综述)
近年来,全球肥胖、II型糖尿病和其他代谢疾病的增加,部分归因于添加糖的过度摄入,因此代糖的使用愈加普遍。本文针对常见的天然和人工甜味剂,系统综述了其感官特性及对机体代谢的影响,尤其对肠道健康的影响,对代糖的研究和使用具有参考意义。
甜味剂
蔗糖素
蔗糖素或影响心血管代谢健康 (综述)
蔗糖素是一种常用的食品甜味剂。文章综述了相关研究发现,蔗糖素可能通过影响糖代谢、炎症、肠道菌群等途径,干预机体的代谢。并且,相关研究显示,孕期蔗糖素的相关影响可转移给下一代。因此,文章呼吁关注蔗糖素对健康的影响,并进行进一步研究。
蔗糖素
心血管健康
甜味剂
甜味剂
甜味剂和高脂膳食或可导致代谢内毒症
研究用不同的甜味剂干预大鼠饮水4个月。结果发现,不同的甜味剂对大鼠的影响不同。但总体看来,甜味剂与高脂膳食共同作用,可以特定性的影响大鼠肠道菌群,通过LPS和SCFA相关代谢途径影响代谢内毒症的发生。
甜味剂
代谢性内毒素血症
metabolic endotoxemia
natural and artificial sweeteners
high-fat diet
甜味剂
无营养甜味剂对体重及BMI的影响
Obesity Reviews上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对20项RCT的数据(涉及近3000名受试者)进行总结后发现,摄入无营养甜味剂相比于摄入蔗糖,可显著改善体重及BMI;而在肥胖/超重患者中,摄入无营养甜味剂也可降低体重及BMI。
甜味剂
artificial sweeteners
body weight
Obesity
Systematic review
甜味剂
母亲摄入甜味剂,或不利于后代的代谢和肠道菌群健康
文章研究了母体摄入甜味剂阿斯巴甜和甜叶菊,并且进行高糖脂膳食后,对其本身和所产后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甜味剂的摄入引起后代肥胖,且该现象不依赖于母体是否肥胖;母体摄入甜味剂对后代的菌群也产生影响;母体甜味剂的摄入可以改变后代脑部某些基因,促使其摄食更多可口食物,从而更有利于肥胖产生。该文章表明,饮食-菌群互作可能具有传代效应。
甜味剂
肥胖
肠道菌群
血糖调控
饮食-菌群互作
甜味剂
综述:儿童能否摄入甜味剂?
甜味剂的产生给食品加工和生产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但同时,其长期摄入的安全性问题屡屡被提出质疑。本综述综合了目前行业内的研究,认为并不能下一个完全的建议给儿童,是否能够摄入甜味剂,以及每天摄入量多少是安全的。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科学的前进性和局限性。在目前缺乏证据的情况下,一方面要保证公众的知情权,了解食品的甜味剂使用情况,另一方面要加快相关领域的科研投入,为指导食品生产尽快做出法律规定。
甜味剂
食品标准
儿童
专家共识
综述
甜味剂
甜味剂如何影响肠道菌群(综述)
来自Advances in Nutrition上的一篇综述,详细介绍了人工甜味剂及天然甜味剂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甜味剂
甜味剂
咖啡
咖啡喝多了容易抑郁吗?
① 本文纳入加拿大大西洋地区的18838名35-69岁参与者进行横断面分析研究;考察咖啡、甜味剂的使用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② 与不饮用咖啡者相比,每日喝咖啡≥4杯的女性重度抑郁症OR值为1.38(已调整社会人口和行为因素,慢性疾病状态和身体质量指数)。③ 抑郁症与食用甜味剂和减肥饮料之间存在显著关联,且女性比男性更明显。④ 因此,大量摄入咖啡和甜味剂与抑郁症有关;但是背后的生物学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咖啡
抑郁症
甜味剂
减肥饮料
Andrew Le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