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心肠日报
文献库
产业库
榜单
关于日报
《肠·道》演讲
往期精彩
《肠·道》2024
《肠·道》2023
《肠·道》2022
《肠·道》2021
《肠·道》2020
《肠·道》2019
《肠·道》2018
《肠·道》2017
关于《肠·道》
肠道大会
热心肠大会
热心肠智库
智库专家
专家动态
智库新闻
关于智库
奖学金
年度人物奖
更多
HOPE
会议信息
科学与艺术
学术专刊
R·AI
周刊
热心肠先生
研究院动态
关于我们
搜索
登录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Zhanju Liu
文章数:21篇
刘占举+方蕾蕾+吴维:肠上皮受体GPR65如何护卫肠道抗肠炎
肠上皮细胞(IEC)对屏障功能和粘膜稳态的调节能够建立和谐的肠道微环境,然而调节肠道抗菌防御的宿主衍生调节网络尚不清楚。近日,同济大学刘占举、方蕾蕾、吴维团队在Gut Microbes上发表文章,研究肠上皮pH敏感受体GPR65在调节IEC功能、参与肠道稳态和炎症反应中的潜在作用,并探讨其与人类IBD发病机制的临床相关性,揭示上皮GPR65保护肠道抗菌防御并预防肠道炎症的新机制,从而为IBD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单核苷酸变异
朱立新/刘占举/朱瑞新/焦娜等:肠菌单核苷酸变异助力大肠癌早期无创筛查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恶性肿瘤,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粪便隐血检测以及液体活检等是常见的筛查策略。然而,目前这些方法仍存在假阳性高、敏感性低等问题,亟需开发准确度和敏感性更高的早筛标志物。近日,中山大学朱立新、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刘占举和朱瑞新、浙江大学焦娜及团队在Gut Microbes发表最新研究,整合了多队列全宏基因组测序数据,并系统评估了多模态微生物标志物对于结直肠腺瘤的诊断效能,最终揭示了微生物单核苷酸变异作为疾病诊断标志物的潜力巨大,值得关注。
单核苷酸变异
早期诊断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疾病诊断
朱立新+刘占举+朱瑞新等:基于肠菌基因的炎症性肠病AI诊断模型
炎症性肠病与肠道菌群关系非常密切,可作为一种有前途的非侵入性诊断工具。近日,同济大学朱瑞新、中山大学六院朱立新、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刘占举、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贺青及团队在Gut Microbes发表最新研究,整合了来源于多中心的CD和健康对照共1418例样本的粪便微生物测序数据,全面描绘了CD患者中微生物多维度特征的变化模式,利用AI构建了微生物多维度诊断模型,评估了各个维度特征诊断潜能的优劣,以鉴定最优诊断模型,并验证其疾病特异性,值得关注。
疾病诊断
人工智能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微生物物种
多组学
刘占举+郭天南+朱瑞新Cell子刊:多组学破译克罗恩病中宿主与肠道菌群互作的空间特征
宿主-菌群互作失调在克罗恩病 (CD) 肠炎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肠道及其附属组织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作用网络尚不清楚。近日,同济大学刘占举、朱瑞新团队联合西湖大学郭天南在Cell Reports Medicine发表文章,通过对克罗恩病患者的肠道及其附属组织的整合多组学分析,揭示了宿主蛋白和肠道菌群的空间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为CD发病机制以及基于蛋白和微生物的潜在诊断标志物提供了新见解。
多组学
炎症性肠病
肠道菌群
蛋白质组学
克罗恩病
炎症性肠病
刘占举等Nature子刊:迄今最大规模的东亚IBD遗传研究
炎症性肠病(IBD)包含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两种亚型。目前大多数IBD的遗传关联研究都是基于欧洲(EUR)血统人群开展的,东亚(EAS)血统人群的研究很不充分。Nature Genetics最新发表了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刘占举团队、广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李明松团队与国外合作者的重要研究,进行了迄今最大规模的EAS人群的IBD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并与EUR人群的数据进行联合分析和对比,鉴定出IBD的新风险位点。结合不同血统人群(EAS和EUR)数据建立的多基因风险评分,表现出更好的IBD预测准确性。
炎症性肠病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免疫遗传学
东亚人群
欧洲人群
衰老
郭非凡+刘占举:CISH蛋白或促进衰老相关结肠炎
近年来,老年人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率有所上升。细胞因子诱导的含SH2蛋白(CISH)参与调节代谢、肠簇细胞和2型先天淋巴细胞的扩增以及衰老相关的气道炎症,那么CISH是否参与老年人IBD的发病需要进一步研究。复旦大学的郭非凡和同济大学的刘占举团队合作在Journal of Crohn's and Colitis发表文章,发现CISH可能是衰老过程中的促炎调节因子。因此,针对CISH的靶向治疗可能为治疗与衰老相关的IBD提供一种新的策略。
衰老
结肠炎
刘占举:中性粒细胞调节上皮内淋巴细胞抑制肠炎新机制
中性粒细胞与肠道常驻上皮内淋巴细胞 (IEL) 协同作用,发挥防御作用并维持肠道稳态,然而中性粒细胞调节IEL以抑制肠炎的潜在机制尚不清楚。近日,同济大学刘占举团队在Gut Microbes上发表文章,中性粒细胞通过促进菌群衍生的富马酸二甲酯(DMF)以 GSDMD介导的细胞焦亡依赖性方式调节TCRγδ+CD8αα+ IELs激活,从而抑制肠炎,因此,DMF或可作为肠炎的治疗靶点。
IBD治疗
刘占举团队:调控肠道巨噬细胞成熟的关键分子,为IBD治疗提供新视角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诱导蛋白1 (MCPIP1)在炎症性肠病的黏膜中高表达,但其调控肠道巨噬细胞功能的潜在机制尚不清楚。近日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的刘占举教授团队在Gut发表文章,发现MCPIP1可以调控肠道中巨噬细胞的分化过程和功能,首次阐明实验性结肠炎和IBD患者中MCPIP1与单核-巨噬细胞分化之间的因果关系,并阐明了MCPIP1调控巨噬细胞分化的新分子途径,这一发现或为IBD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IBD治疗
巨噬细胞
肠粘膜炎症
单核细胞
研究论文
G蛋白偶联受体(GPCRs)
刘占举团队:G蛋白偶联受体在调节肠道稳态和IBD中的关键作用(综述)
G蛋白偶联受体是一组膜蛋白,可介导对各种信号分子(如激素、神经递质和环境刺激物)的大部分生理反应。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的刘占举教授团队在Mucosal Immunology发表综述, 概述了G蛋白偶联受体的基本生理功能和信号通路,及其在粘膜免疫和IBD调节中的作用。
G蛋白偶联受体(GPCRs)
炎症性肠病(IBD)
综述
丁酸
刘占举+李明松:丁酸抑制中性粒细胞功能,改善肠炎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刘占举、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李明松与团队,近期在Gut Microbes发表研究,报道了菌群代谢产物丁酸对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以及对结肠炎模型小鼠的保护性作用,并揭示了相关生物学机制,为治疗IBD提供了新见解。
丁酸
中性粒细胞
免疫调节
炎症性肠病
IBD治疗
杨平常+孙晓敏+刘占举:Twist1促进溃结患者的皮质类固醇耐药
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可能对皮质类固醇耐药(CR),但背后的机制尚未明确。Twist1是一种凋亡抑制因子,具有免疫调节功能。深圳大学的杨平常团队、上海第十人民医院的孙晓敏团队、刘占举团队在Theranostic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中的Twist1可通过与糖皮质激素受体α互作,抑制皮质类固醇对中性粒细胞的调节作用,从而促进CR的发生发展,而抑制Twist1可恢复CR结肠炎小鼠对皮质类固醇的敏感性。
IBD治疗
Twist1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
张婷、刘占举等:肠道菌群组成及代谢影响英夫利昔单抗对儿童克罗恩病的疗效
上海市儿童医院的张婷团队、于广军团队及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的刘占举团队在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克罗恩病(CD)患儿肠道菌群中的短链脂肪酸(SCFA)产生菌减少,且粪便中的SCFA及非结合胆汁酸的水平降低,而英夫利昔单抗(IFX)治疗可通过富集SCFA和胆盐水解酶(BSH)产生菌,从而抑制炎症,并恢复胆汁酸代谢。另外,该研究鉴定出了与对IFX治疗持续应答相关的特定菌属及粪便代谢产物。
克罗恩病
研究论文
预后标志物
英夫利昔单抗
儿童克罗恩病
结直肠腺瘤
国内团队:小檗碱预防结直肠腺瘤复发
结直肠腺瘤和结直肠癌的化学预防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目标。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房静远团队牵头,国内多家医院机构共同合作完成的最新临床研究,近日在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发表,探讨了小檗碱预防结直肠腺瘤复发的临床潜力和安全性。该研究发现服用小檗碱(0.3克,每日2次)对降低结直肠腺瘤复发风险有效且安全,可作为息肉切除后化学预防的一种选择。
结直肠腺瘤
小檗碱
复发腺瘤
不良事件
Xinyue Hu
IBD
国内团队:小热休克蛋白CRYAB在结肠炎中的保护作用
αB-晶状体蛋白(CRYAB)是一种小热休克蛋白,在肠道炎症中发挥保护性作用。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结直肠外科杜鹏教授团队领衔,并在中科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杨义力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刘占举教授共同合作下在Mucosal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CRYAB可通过抑制IKKβ的活性,在体外降低细胞的炎症因子产生,并在结肠炎小鼠体内保护肠道屏障完整性并缓解结肠炎症状,提示CRYAB或是IBD的潜在治疗靶点。
IBD
IBD
结肠炎
IBD治疗靶点
αB-晶状体蛋白
菌群代谢物
肠源短链脂肪酸或有助于霍乱毒素的佐剂作用
来自美国得克萨斯大学、上海十院、四川大学和山东大学的华人团队近期在《Journal of Immunology》发表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产生的短链脂肪酸通过GPR43受体促进霍乱毒素的佐剂活性,有助于阐释肠道菌群在霍乱感染中的发挥的作用及机制。
菌群代谢物
肠道免疫
菌群-免疫互作
G蛋白受体
霍乱毒素
炎症性肠病
于政权+刘占举等:MIR31可减轻小鼠结肠炎
MIR31是一种microRNA,其表达水平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肠道组织中升高,《Gastroenterology》近期发表了中国农业大学于政权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刘占举与团队的研究,揭示了MIR31对肠道炎症的抑制和缓解作用及其背后的分子机制,并表明MIR31类似物微球或是治疗IBD的潜在策略。
炎症性肠病
IBD
gene regulation
nanoparticle deliver system
post-transcriptional processing
炎症性肠病
郭非凡+刘占举:ATF4或是治疗IBD的新靶点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院郭非凡团队与同济大学上海第十人民医院刘占举团队合作的研究表明,ATF4在肠道炎症中表达降低,缺乏ATF4使谷氨酰胺转运子SLC1A5表达降低,进而减少潘氏细胞生成的抗微生物肽、改变回肠菌群、促进炎症。因此ATF4或是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潜在靶点。相关成果发表在Gastroenterology,值得专业人士关注。
炎症性肠病
gene regulation
immune response
Intestine
mouse model
菌群-免疫互作
刘占举等:肠道菌群产物如何调节Th1缓解肠道炎症
Nature Communications刚刚上线来自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刘占举团队与德克萨斯大学加尔维斯顿医学分部Yingzi Cong团队合作主导的最新研究。该研究通过小鼠和细胞实验,揭示了肠道菌群代谢物短链脂肪酸(SCFA)是如何调节效应T细胞中的Th1细胞,从而维持肠道稳态、抑制过度炎症的。这些发现对研究菌群产物对宿主免疫的调控,以及炎症性肠病的治疗,均有参考价值。
菌群-免疫互作
短链脂肪酸
结肠炎
炎症性肠病
Th1细胞
短链脂肪酸
MI:菌群代谢物SCFA促进肠上皮表达抗菌肽的机制
德克萨斯大学医学分部的Yingzi Cong团队近期在Mucosal Immunology[IF:7.478]发表的研究,揭示了菌群代谢物中,短链脂肪酸调控肠上皮细胞分泌抗菌肽的机制,值得关注。
短链脂肪酸
G蛋白偶联受体
肠上皮细胞
抗菌肽
短链脂肪酸
JG:短链脂肪酸与IBD的关系(综述)
关于短链脂肪酸如何抑制炎症,促进Treg发育的综述,推荐读一读。
IBD
短链脂肪酸
菌群
代谢产物
G蛋白偶联受体
Th17细胞
IBD综述:让人又爱又恨的Th17细胞
① 稳态下Th17细胞富集在肠固有层中; ② 研究表明肠道中菌群反应性Th17细胞介导IBD; ③ IL-17A及IL-17RA抗体药对克罗恩病无缓解; ④ 有研究表明Th17细胞在肠道炎症中起保护作用; ⑤ 本综述介绍了关于Th17细胞在肠道稳态调节及IBD中的作用的最新研究。
Th17细胞
IBD
菌群
Liping Zhao
Liping Z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