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心肠日报
文献库
产业库
榜单
关于日报
《肠·道》演讲
往期精彩
《肠·道》2024
《肠·道》2023
《肠·道》2022
《肠·道》2021
《肠·道》2020
《肠·道》2019
《肠·道》2018
《肠·道》2017
关于《肠·道》
肠道大会
热心肠大会
热心肠智库
智库专家
专家动态
智库新闻
关于智库
奖学金
年度人物奖
更多
HOPE
会议信息
科学与艺术
学术专刊
R·AI
周刊
热心肠先生
研究院动态
关于我们
搜索
登录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Lanjuan Li
文章数:33篇
肿瘤内微生物
浙大一院Cell子刊:一文读懂瘤内微生物(综述)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肿瘤内微生物存在于多种癌症类型中,是肿瘤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有关,也影响肿瘤的治疗效果。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李兰娟院士团队近日在Cell Reports Medicine发表综述文章,总结了肿瘤内微生物的特点及其在各种肿瘤中的作用,简要总结了肿瘤内微生物现有的研究方法,探讨了针对肿瘤内微生物的治疗潜力及目前面临的挑战。
肿瘤内微生物
综述
肝纤维化
李兰娟院士团队:奥贝胆酸治疗肝纤维化效果不佳的可能机制
奥贝胆酸(OCA)是由鹅去氧胆酸(CDCA)衍生而来的半合成FXR激动剂,已被开发用于治疗各种慢性肝脏疾病。但在近期的一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合并肝纤维化的III期临床试验中,OCA未表现出理想的抗纤维化效果。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李兰娟院士团队近日在Redox Biology发表文章,揭示了OCA通过肠道菌群增强肝脏脂质过氧化的机制,从而阐明了OCA抗肝脏纤维化效果不佳的原因,并提示联用脂质过氧化抑制剂或是增强OCA临床上抗肝纤维化的潜在途径。
肝纤维化
研究论文
奥贝胆酸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
脂肪肝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李兰娟院士团队:系统性红斑狼疮与肠道菌群(综述)
肠道菌群有助于塑造宿主免疫系统,并对人类健康产生深远影响。肠道菌群相关的人类疾病不断增加,但其机制仍然是个谜。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伴有慢性炎症、自身抗体产生和多系统损伤,迄今为止大多无法治愈。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现在被认为是局部/全身免疫反应的重要环境触发因素。来自浙江大学李兰娟院士团队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的王忞等人在Journal of Autoimmunity发表一项综述,总结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调节肠道菌群在SLE控制中的应用前景。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肠道菌群
免疫应答
高原反应
浙大一院:肠道菌群如何调节高原反应导致的胃肠道损伤
胃肠道功能障碍是急性高原反应(AMS)的常见症状之一,而肠道菌群与γδ T细胞在肠道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刁宏燕团队与李兰娟团队在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在AMS小鼠模型中发现,利用抗生素去除肠道菌群可缓解肠道损伤。机制上,低氧可通过促进抗菌肽分泌以调节肠道菌群组成,而特定肠道细菌代谢产生的磷脂代谢产物可被肠道上皮细胞的CD1d呈递给γδ T细胞,以促进γδ T细胞增殖并产生IL-17A,从而导致肠道损伤。
高原反应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γδ T细胞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国内团队:小鼠脂肪肝进展过程中的肠道菌群变化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李兰娟院士和李波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Microbiology spectrum发表研究,通过16S rRNA测序研究了小鼠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肠道菌群变化,表明肠道菌群或能用于NAFLD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的无创诊断。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
肠道菌群
小鼠
李兰娟院士团队:水凝胶微胶囊封装TNF-α抗体治疗IBD
这是刚刚发表在Bioactive Materials的浙江大学吴仲文、李兰娟、哈佛大学张丽媛及其团队的一份工作。他们通过通过微流控技术以水包油为模板制备了双重交联的薄壳水凝胶微胶囊,用于封装TNF-α单克隆抗体。这种封装方式有效保护了抗体,避免非靶向性结合,并实现了酸性保护中性释放的可编程抗体释放。在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中,治疗效果出色,与静脉注射抗体疗效相近。口服抗体微胶囊还恢复了肠道微生态,为研究TNF-α拮抗剂通过阻断TNF-α以调节菌群和阻止IBD发生提供新思路。
益生菌
浙大一附院:不同剂量的益生菌对小鼠的急性肝损伤及高血氨症具有不同的保护效应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李兰娟院士和李波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Microbiology spectrum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在硫代乙酰胺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及高血氨症模型中,中等剂量的唾液乳杆菌Li01对小鼠的肝损伤、炎症应答、肠道屏障性及存活率有着最好的保护作用;而最高剂量的唾液乳杆菌Li01降低血氨的作用最好。
益生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唾液乳杆菌Li01
益生元
姚铭飞+李兰娟:益生元如何增强二代益生菌的功能(综述)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姚铭飞和李兰娟院士与团队在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益生元对二代益生菌(NGP)的保护作用,及其增强NGP功能的作用机制。
益生元
综述
二代益生菌
COVID-19
李兰娟院士:新冠肺炎患者的住院期间到出院后的肠道菌群丰富度变化
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李兰娟院士团队在Gut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30名COVID-19患者的肠道菌群丰富度进行纵向分析,发现患者的肠道菌群丰富度显著低于健康对照,且随着病情好转及痊愈,肠道菌群丰富度逐渐呈现非显著的增加,而痊愈后较低的肠道菌群丰富度与急性期及缓解期较严重的病情相关。
COVID-19
研究论文
前瞻性纵向研究
COVID-19
郑大一附院任志刚/余祖江+李兰娟院士:新冠如何影响口腔和肠道菌群及脂质组?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任志刚和余祖江团队与浙江大学李兰娟院士的合作在Gut上发表文章,对COVID-19活跃性和恢复的患者的口腔、肠道微生物组和血清脂质组进行研究,发现诊断患者的口腔和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减少,可使用口腔和肠道的标志性细菌作为非侵入式方式对病人进行诊断,效果良好。同时揭示出确诊患者和恢复患者的血清脂质组学变化,对微生物组与脂质组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索。
COVID-19
口腔微生物群
肠道微生物群
脂质组学
肺结核
浙大一院:肺结核患者的肠道菌群特征和代谢变化
肠道菌群在肺结核(PTB)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李兰娟院士和徐凯进与研究团队在Microbial Biotechnology上发表文章,发现了PTB患者的肠道菌群处于失衡状态和粪便代谢组图谱的变化,提示肠道菌群和粪便代谢组或可作为预防和治疗PTB的潜在靶点。
肺结核
肠道菌群
粪便代谢组
新冠肺炎
李兰娟院士团队:COVID-19发病机制和治疗的代谢组角度新认知
肠道具有新冠病毒入侵的分子基础,但是新冠病毒感染对于消化吸收的影响一直缺乏数据。李兰娟院士团队近期在Analytica Chimica Acta发表研究论文,发现新冠肺炎患者肠道中富集了许多理应被代谢吸收的营养物质,同时伴随着有害物质的富集和部分正常代谢产物的耗竭,而且这种肠道代谢组的变化可持续到患者出院之后,变化的代谢产物可用于预测感染状态和严重程度。本研究对于了解新冠病毒感染的发病机制、诊断预后均具有参考价值。
新冠肺炎
肠道代谢组学
研究论文
人
益生菌定植
浙大一院团队:干酪乳杆菌代田株或可缓解肝损伤
每年有数百万人死于肝脏疾病,而肝脏衰竭是肝脏疾病的三大结局之一。肠道微生物群在肝脏疾病中起着关键作用。浙大一院吕龙贤、李兰娟院士与研究团队在Microbial Biotechn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给急性肝损伤大鼠模型定植益生菌——干酪乳杆菌代田株LcS,发现LcS能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组成、代谢以及调控转录,显著缓解肝损伤表型。这些结果表明,LcS在治疗肝脏疾病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益生菌定植
急性肝损伤
动物实验
干酪乳杆菌代田株
COVID-19
浙江大学李兰娟团队:绘制COVID-19和H1N1流感病毒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图谱
浙江大学李兰娟院士团队在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发表文章,在中国人群中鉴定出COVID-19、H1N1流感病毒患者和健康对照的特异性粪便菌群特征,为肠道菌群干预提供理论基础。
COVID-19
H1N1
COVID-19
H1N1
Intestinal Microbiota
阿尔兹海默症
浙大一院: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
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团队在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比了阿尔茨海默症、遗忘性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及健康人的肠道菌群,鉴定出了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特异性菌群组成、多样性及功能变化。基于菌群变化构建模型,可有效地区分上述三种人群。
阿尔兹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
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icrobiome marker
阿尔兹海默症
舌苔菌群
浙大李兰娟:胰头癌患者的舌苔菌群变化
来自浙江大学李兰娟院士的团队在Journal of Oral Microbi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分析对比了胰头癌患者的舌苔菌群组成及多样性与健康人及肝癌患者的差异。
舌苔菌群
舌苔菌群
胰头癌
Paola Tognini
Pierre Baldi
耐药性
国际携手抗菌任重道远
抗菌药物耐药性(AMR)的上升是一种全球现象,过去几十年国际旅行的增长促进了各种新出现的传染病的快速传播,包括由多重耐药细菌引起的传染病。作为一个全球性问题,AMR需要全球解决方案。中国和美国都为大规模地理分散的人口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也都面临临床医学和农业中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并且对一线和二线抗生素产生抗药性的细菌急剧增加。抗菌抗性研究小组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建立了多重耐药生物研究网络,本文概述了迄今为止中美合作的进展以及未来的愿景。
耐药性
中美合作研究
抗生素
Douglas K Brubaker
Douglas A Lauffenburger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
浙大一院李兰娟:丁酸盐改善小鼠NASH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饮食等相关,但目前并无有效药物,有研究表明短链脂肪酸可在高脂饮食动物模型中起保护作用。来自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兰娟院士团队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
Butyrate
microbiota
metabolome
methionine–choline-deficient diet
肝细胞癌诊断
郑树森+李兰娟+阚全程:菌群标志物有望诊断早期肝癌
肝细胞癌(HCC)的死亡率在所有癌症中排名第三,早期诊断极为重要。Gut本周发表了来自浙江大学郑树森院士和李兰娟院士及团队、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阚全程团队的合作研究。该研究分析了我国400多例肝细胞癌(HCC)、肝硬化和健康个体的粪便样本,鉴定出早期HCC的菌群特征,建立了基于菌群的诊断模型,并在不同地域的患者中验证了其较高的诊断准确性。这些发现不仅表明肠道菌群用于早期HCC的无创诊断有很大的潜力,还提示菌群的变化可能参与了HCC的疾病进展,是潜在的干预靶点,非常值得关注。
肝细胞癌诊断
粪便菌群
标志物
诊断模型
早期肝细胞癌
家蚕
浙大邵勇奇等:家蚕的肠道细菌和真菌组成
来自浙江大学邵勇奇团队主导的研究,近期在ISME Journal发表,主要分析了家蚕的肠道菌群中细菌和真菌的情况。该研究表明,尽管吃同样的食物,家蚕的肠道菌群组成与其野外近亲相差较大,且在幼虫不同发育阶段有不同的菌群特征。
家蚕
宿主-菌群互作
鳞翅目昆虫
真菌群落
Wei Bao
益生菌
浙大李兰娟等:用纳米颗粒微凝胶,提升益生菌活性
如何在储存期间保持益生菌活性,是益生菌产品面临的一大挑战。Food Hydrocolloid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中,来自浙江大学李兰娟院士的团队利用掺杂了氧化镁纳米颗粒的微凝胶对戊糖片球菌Li05进行封装,可显著提升益生菌的活性及稳定性。
益生菌
益生菌封装
Ling-Dong Kong
Jian-Mei Li
Jian-Mei Li
口咽菌群
李兰娟等:H7N9病毒感染者的口咽菌群
这是Emerging Microbes and Infections[IF:5.605]发表的关于H7N9病毒感染患者的口咽菌群研究,由浙江大学李兰娟院士领衔,发现是否发生继发性肺部细菌感染或与口咽菌群关系密切。值得关注,特别推荐。
口咽菌群
H7N9病毒
继发性肺部感染
Jason P Block
Jason P Block
表观遗传
DDS:肠道菌群对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的影响(综述)
关于肠道菌群是否参与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的研究正在逐步开展,这篇综述IF不高,但很值得一读。
表观遗传
肠道菌群
DNA methylation
Epigenetic modifications
Gut microbiota
李兰娟+王薇等:不同2型糖尿病人的尿液菌群差异很大
都是糖尿病人,也可以区分不同类型,有人有高血压/高血脂,有人没有,他们的菌群也会有不同,这个新研究大家可以关注下。
Shuang Jin
Zhihua Ran
Qing Zheng
Engineering:健康和疾病中的人体菌群(综述)
李兰娟院士牵头的综述,总结性很强,值得好好读一读。
肝硬化
李兰娟团队:肝硬化病人的小肠菌群有何特征?
李兰娟院士和团队近期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又一篇关于肝硬化的肠道菌群的文章,推荐一读。
肝硬化
十二指肠
小肠菌群
Cheryl P Andam
Michael G Campana
深度测序
SR:肝癌患者的舌苔菌群是怎样失调的?
李兰娟院士和团队的一篇新文章,关注肝癌患者的舌苔菌群。推荐阅读。
深度测序
肝癌
舌苔菌群
Amber Dance
Amber Dance
肠道菌群失调
SR:非酒精性脂肪肝也非肥胖的患者的肠道菌群
李兰娟院士和团队的最新成果,推荐大家认真看一看。
肠道菌群失调
非酒精性脂肪肝
菌群组成
Zhigang Zhang
Jiawei Geng
中国HIV感染者
SR:感染HIV的中国人,粪便菌群有何变化?
李兰娟院士等新发表的研究,值得看一看。
中国HIV感染者
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HIV
肠道菌群多样性
肠道菌群紊乱
H7N9病毒感染及治疗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①完成了26个H7N9患者肠道菌群深度测序,其中抗生素治疗组(AB)17人和非抗生素治疗组(NAB)9人,构建了H7N9患者肠道菌群基因集;②阐明了H7N9病毒入侵导致病人肠道菌群的改变;③抗病毒物质,益生菌及抗生素治疗可以提高H7N9患者肠道有益菌的微生物多样性及丰度。
W H Wilson Tang
W H Wilson T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