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心肠日报
文献库
产业库
榜单
关于日报
《肠·道》演讲
往期精彩
《肠·道》2024
《肠·道》2023
《肠·道》2022
《肠·道》2021
《肠·道》2020
《肠·道》2019
《肠·道》2018
《肠·道》2017
关于《肠·道》
肠道大会
热心肠大会
热心肠智库
智库专家
专家动态
智库新闻
关于智库
奖学金
年度人物奖
更多
HOPE
会议信息
科学与艺术
学术专刊
R·AI
周刊
热心肠先生
研究院动态
关于我们
搜索
登录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人
文章数:49篇
心脏代谢疾病风险
好主食有好菌群,不易得心脏病
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是不仅仅是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而且发挥着很多重要的生理生化功能。此前更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总量与健康的问题,但是碳水化合物其实组成和结构复杂,因此其不同的组成和结构可能对于健康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目前对于该方面的临床研究相对较少。近期一篇发表在Gut Microbes上的研究,通过对地中海高龄人群的摄取碳水化合物质量指数(CQI),肠道菌群和心脏代谢疾病风险的横断面和纵向研究揭示了CQI与肠道菌群的对应关系,证实CQI与健康呈正相关。其潜在机制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从而保障机体的代谢健康。
心脏代谢疾病风险
碳水化合物质量指数
肠道菌群
横断面研究
连续研究
多层蛋白组学
国内团队Nature子刊:不同类型胃腺癌的多层蛋白组学研究
胃癌是世界上癌症致死率排名第三的癌症,而其中95%为腺癌。根据Luaren分类标准,胃腺癌可以分为弥散型(DGC)、肠型(IGC)和混合型。DGC和IGC在细胞状态和组织结构方面均存在差异,提示二者的形成机理可能不同。但对这两种不同癌症的研究目前仅具有基于基因组和转录组的分析,其结果相对粗糙。近期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丁琛等课题组合作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其最新研究成果。作者通过应用蛋白组学方法,开展了196例DGC和IGC患者的蛋白组学、磷酸组学和转录因子组学,从多层面对DGC和IGC的分子标记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二者不同的分子特征以及病理机制。这一研究成果丰富了人们对胃癌发病机理的认识,同时为寻找潜在治疗靶点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多层蛋白组学
弥散型胃腺癌(DGC)
肠型胃腺癌(IGC)
分子特征
胃腺癌
病原菌
Nature子刊:首次证实耐药菌肠肺易位增加感染风险
细菌可以定植于人体不同的位置,且可能发生易位。但是这种细菌易位的致病机制和对病原菌宿主适应性的影响仍不清楚。尽管有研究显示,在危重病人中,肠肺的菌群易位与患者临床感染有显著相关性。但是针对单个病原菌 的肠肺易位动态变化,以及其肠肺易位结果和病原菌的耐药性的影响尚不清楚。近期一篇发表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工作,针对临床一例ICU危重病人进行了为期30天的监测,联合基因组学、表型分离、宿主免疫分析和临床数据结合的研究方法,揭示了机会致病菌绿脓杆菌的肠肺转移是导致感染的重要因素,但是易位对于病原菌耐药性的产生影响不大。这些结果提示,降低绿脓杆菌在肠道的定植是有效避免危重患者发生绿脓杆菌感染的有效方案。
病原菌
肠肺易位
危重病人
绿脓杆菌感染
耐药性
口腔噬菌体
康禹+王娟:口腔链球菌噬菌体增多是自闭症典型特征
自闭谱系障碍(ASD)是一种复杂的神经性和发育性疾病。由于对其病理机制认识的不足,目前没有特别有效的临床干预手段。近年来的研究发现,ASD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在大脑和肠道中的慢性炎症反应,表明肠道菌群与ASD的发生关系密切。而作为与肠道菌群关系密切的口腔菌群也被证明与ASD的发生密切相关。影响菌群的构成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人体共生的噬菌体的组成,但目前对于共生噬菌体与ASD的发生是否相关并不清楚。近期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康禹课题组和北京大学王娟课题组联合在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上发表了其对ASD研究的最新成果,他们发现ASD患者口腔噬菌体丰度和多样性显著降低,而链球菌噬菌体丰度增加,该噬菌体毒理因子和链球菌丰度的增加与ASD的发生显著正相关。这一研究成果为口腔-大脑轴提供了新的证据,为通过改善口腔菌群而干预ASD提供了科学依据。
口腔噬菌体
链球菌噬菌体
口脑互作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
研究论文
炎症性肠病(IBD)
国内团队:睡眠不足、经常午睡或可增加炎症性肠病风险
睡眠在保持身心健康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睡眠不足与包括消化系统疾病在内的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然而,目前基于人群的睡眠时间和炎症性肠病(IBD)风险间关系的证据较少,且相互间不一致,而且也缺乏白天午睡是否影响IBD风险的研究。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雪、陈杰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王晓艳及其团队近日在Aliment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发表最新研究,利用英国生物银行研究中近45万人的随访数据,发现睡眠不足和白天午睡显著增加IBD的患病风险。
炎症性肠病(IBD)
睡眠
午睡
研究论文
前瞻性队列研究
胆汁酸代谢
Cell子刊:次级胆汁酸代谢紊乱是1型糖尿病前兆
胆汁酸是由肝脏中胆固醇为底物合成的两亲性分子,是促进小肠中脂质吸收的重要因子。胆汁酸代谢在体内分为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经胆管排入肠道后,大部分胆汁酸会经过二次吸收进入机体,在全身脂质代谢和葡萄糖代谢中发挥关键的调控作用。已有很多研究发现胆汁酸代谢异常与包括脂肪肝、心脏病、2型糖尿病在内的多种疾病相关。因此,肠道菌群-胆汁酸调控轴成为代谢疾病临床治疗潜在的靶点。有研究显示在胰岛自体免疫疾病以及1型糖尿病儿童早期伴随有胆汁酸代谢异常和肠道菌群紊乱的特征,但胆汁酸代谢异常和肠道菌群紊乱在疾病发生的关系尚不明确。近期一篇发表在Cell Reports Medicine的研究工作,对一组后期发展为胰岛自身免疫疾病和1型糖尿病的儿童进行了前瞻性的分析,结果显示胆汁酸代谢异常与疾病的早期特征有强相关性。
胆汁酸代谢
肠道菌群
胰岛自身免疫
相关性分析
研究论文
肠球菌定植
胆管肠球菌定植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疾病进展有关
原发性硬化胆管炎(PSC)是一种罕见的,慢性胆管炎症和硬化疾病,最终会导致胆管狭窄或扩张。PSC常常会导致肝硬化,显著增加肝脏恶性肿瘤的风险。然而,目前对于PSC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但需要注意的是,PSC经常会与炎症性肠病(IBD)伴随发生,PSC患者也表现有肠道菌群紊乱的表型。这些研究提示PSC与菌群的变化存在一定的关系,但是目前缺乏对于PSC患者胆管微生物的系统性研究。近期一篇发表在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的研究,通过对临床获得的189例PSC患者的591份胆汁中菌群的分析发现,PSC患者中肠球菌在胆管的定植与更高的肝硬化、肝移植或死亡发生的风险相关,白色念珠菌的定植则显著升高PSC的疾病进展风险。这些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探究PSC的发病机理以及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肠球菌定植
真菌定植
白色念珠菌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研究论文
CAR-T细胞治疗
浙大一院Nature子刊:肠道菌群或能调节CAR-T疗效
嵌合抗原T细胞治疗(CAR-T)联合骨髓细胞移植在B细胞相关的恶性血液病治疗中具有非常好的效果。但是,经该方法治疗后,一些患者会出现复发,且预后较差的情况。此外,尽管CAR-T的疗效显著,但同时也存在会导致细胞因子风暴和多种血细胞减少症等副作用,且这种副作用的程度在不同患者中有明显的差异。目前对于这种疗效和副反应差异的原因尚不明确。有研究显示肠道菌群会影响化疗治疗血液疾病的效果,而肠道菌群组成是否会影响CAR-T的疗效和副作用尚不清楚。近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黄河和李明定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其针对该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全面探究了肠道菌群影响CAR-T疗效和其导致细胞因子风暴等副作用的机制,为进一步提高CAR-T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CAR-T细胞治疗
肠道菌群
疗效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
代谢组
益生菌
张和平+陈永福:植物乳杆菌P9或可缓解农药暴露人群的炎症反应
在农业生产中,农药无疑是防治病虫害的最适选择,其使用量和施用范围逐年扩增。然而,环境中残留的农药会通过皮肤和呼吸道侵入人体,增加人体患慢性代谢性疾病的风险。研究也发现肠道菌群在降解和缓解多种农药的危害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潜在机制尚不清楚。近日,内蒙古农业大学张和平、陈永福及华润江中制药的团队在iScience发表最新研究,发现农药暴露人群血液中促炎因子水平较高,可诱导炎症并导致免疫功能障碍。而食用益生菌P9可缓解炎症反应,维持高农药暴露受试者肠道菌群的动态平衡,降低Streptococcus gordonii和Streptococcus anginosus等病原体的丰度,促进尿苷和5-羟脯氨酸的浓度显著增加,促进农药残留的排出。总之,该研究为益生菌在农药解毒中的应用提供了新见解。
益生菌
植物乳杆菌P9
农药暴露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T2D患者
华中科大:血清类胡萝卜素水平与T2D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呈正相关
通常认为类胡萝卜素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但也有研究报告发现类胡萝卜素在某些条件下可能具有促氧化作用。2型糖尿病(T2D)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但是,类胡萝卜素对T2D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目前尚不清楚。近期国内华中科技大学刘刚教授团队在Diabetes Care上发表了其课题组针对这一科学问题的前瞻性研究,结果发现血清中β类胡萝卜素水平与T2D罹患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呈剂量性正相关,其他类型的类胡萝卜素未发现与心血管疾病存在相关性。
T2D患者
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
血清类胡萝卜素
β类胡萝卜素
研究论文
病理机制
Nature子刊:通过iSNP揭示UC病理机制
UC是一类涉及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的多因素复杂性疾病,其病理机制仍不清楚。近年来人们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很多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SNP),其中大约10%的SNP位于基因编码区,而大部分SNP则位于非编码区,对于这些非编码区的SNP影响疾病发生的机制大部分均不清楚。近期一篇发表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工作,通过基于非编码SNP的两种潜在调控基因表达的机制:miRNA位点和转录因子结合位点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综合单核苷酸多态性网络平台(iSNP),对UC信号通路发生变化通路网络进行系统分析,从而可以将UC患者分为不同的驱动簇,确定了钙离子稳态、伤口愈合和细胞运动是UC发病的关键过程。
病理机制
非编码SNP
iSNP平台
综合信号通路分析
UC关键信号通路
肿瘤微环境(TME)
国内团队Cell子刊:影响肠癌肝转移肿瘤微环境的潜在因素
肿瘤微环境(TME)会显著影响癌症的进展和转移情况,其特征与癌症免疫治疗的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系统性地解析TME中不同细胞的表型是认识肿瘤发生发展、提高免疫疗效的关键。然而,研究人员通过单细胞研究发现不同癌症类型之间的TME有着巨大的差异,但造成TME之间的差异的原因是尚不明确。近期北京大学张泽民教授团队与首都医科大学彭吉润教授团队合作在 Cell 子刊 Cancer Cell上发表了其最新的针对TME的研究成果。研究中,他们针对肝脏转移性结直肠癌的自体标本进行了单细胞分析,结果发现树突状细胞与天然杀伤细胞与结肠癌肝转移相关,而T细胞和B细胞则在不同的TME中表现高度的异质性。该研究勾勒了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不同组织的免疫图谱,揭示了肿瘤细胞特性和驻留器官对不同免疫细胞表型的影响。同时该研究建立了PhenoAligner方法,为癌症的临床检测与治疗手段提供了新的思路。
肿瘤微环境(TME)
免疫细胞亚群
DC2
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
单细胞测序分析
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调控胰腺生长和功能
肠道菌群在调节机体物质能量代谢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胰腺是参与机体能量代谢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肠道菌群与胰腺发育和功能之间的关系上仍有待深入的探究。近期一篇发表在Diabetes上的研究论文,通过正常饮食、高脂饮食以及高脂饮食联合抗生素建立小鼠模型,探究了肠道共生菌与胰腺发育、功能和肠道激素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高脂饮食可以导致胰脏发育和功能的一系列的改变,这些改变依赖于肠道共生菌的存在。这些研究结果提示肠道菌群的改变可以导致胰腺生长、外分泌功能和肠道内分泌功能的变化,这可能是肥胖和糖尿病发生的原因之一。
肠道菌群
胰腺生长
胰腺外分泌功能
肠道激素
高脂饮食
宿主基因组多态性
刘小敏+张涛+贾慧珏:基因决定口腔微生物组组成
人类口腔内有超过十亿的口腔微生物组,这些微生物不仅仅在口腔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可以通过吞咽的方式进入消化道的其他位置,例如肠道,从而影响肠道微生物组,对人体的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多个宏基因组研究均提示,口腔微生物组与风湿性关节炎、结肠癌、2型糖尿病等疾病有一定的关系。肠道微生物组的研究发现,人类遗传因素与肠道微生物组组成具有相关性。但是,高度动态变化的口腔微生物组是否也与宿主遗传因素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呢?这一问题目前尚没有证据证明。近期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刘小敏、张涛和贾慧珏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Cell Discovery上发表的最新工作,首次通过大样品基因组测序探索了宿主基因组对口腔微生物的影响,发现了5个影响口腔微生物组的显著性位点,并应用人工智能学习的方法探索了基因组和微生物对牙周疾病的预测性能,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宿主基因组多态性
宏基因组关联分析
miRNA
机器学习
口腔菌群
中枢节律
Science子刊:熬夜更怕吃夜宵
现代工业化生活中,夜晚加班是一种常态。众所周知,经常加夜班的人具有更高的发生二型糖尿病的风险。但无论是从生活习惯、家庭条件、遗传背景或者社会地位均不能有效的解释这一情况的发生,提示有其他更为直接的原因导致夜班人群糖代谢异常。人群和动物模型实验结果显示,晚上进食会显著损害血糖耐受能力,提示中枢节律和外周节律混乱可能是潜在导致上述情况的原因之一。然而目前并没有人群实验证明这一假设。近期一篇发表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的研究工作,通过针对特定人群进行严格的昼夜节律和进食节律的测试和评估,发现夜间进食是导致夜班人群血糖代谢异常的主要诱因,正常的进食节律可抑制血糖代谢异常的发生。这一研究结果对于通过临床行为干预夜班人群血糖代谢异常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枢节律
外周节律
糖耐量受损
进食节律
夜间进食
补充微量营养素
Nature子刊:婴幼儿微量营养素补充要小心!
营养不良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危机,全球有1.49亿儿童发育不良,4500万儿童在5岁以下夭折。针对弱势儿童群体使用微量营养素补充剂,包括维生素、锌和铁等可以改善生长和降低疾病。然而,铁的补充会破坏肠道菌群稳态,锌可能增加阿米巴感染的几率,因此如何制定有效的营养素补充的配方显得格外的重要。肠道微生物群是影响营养不良的关键因素之一。但营养素的补充与肠道微生物群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特别是真菌在该方面的研究较少。近期一篇发表在Nature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篇研究,通过对接受含锌和不含锌的营养素补充的婴幼儿生长情况、腹泻病史以及肠道菌群的组成进行了分析,发现营养素粉治疗的儿童肠道微生物群多样性降低,维生素和铁会增加特定原生动物和真菌的丰度,锌则可以减轻这一情况。进一步建模结果显示,肠道菌群与营养素补充、居住地(即城市或农村)、年龄和营养状况存在复杂的相关性。这一研究提示临床营养素的补充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和研究。
补充微量营养素
肠道微生物群
真核微生物群落
生活环境
婴幼儿营养不良
小脑深部核团DCN
Nature:小脑是抑制食欲的关键
肥胖是目前全球面临的重要健康问题之一。通过限制食物摄取会显著影响机体代谢的稳态,而用药物针对后脑和下丘脑调控食物摄取神经回路干预并不能有效的维持减肥的效果,提示人脑中可能存在其他对于食物的摄取的调控机制。但具体涉及到哪些神经元,机制如何并不清楚。近期一篇发表在Nature的研究工作,通过逆转化医学研究方法,从一种患者缺乏饱腹感的遗传性疾病,普拉德-威利综合征出发,通过解剖学、分子学和功能学的研究方法发现小脑中前部深层小脑核(aDCN)中具有一个显著影响饱腹感的神经元集合。这些神经元受进食或者营养元素激活,通过增加纹状体多巴胺水平终止食物摄入。但该过程并不会导致代谢产生代偿性变化。这一新的、保守的食物摄取调控神经元集合,可作为重要的靶点用于临床饮食管理。
小脑深部核团DCN
aDCN-Lat神经元
食物摄取
多巴胺
VTA-DA神经元
自噬
Science子刊:抑制肠道5-HT能增强自噬,改善克罗恩病症状
克罗恩氏病(CD)是炎症性肠病的主要类型之一。研究显示,自噬活性改变与CD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关系,表现为自噬抑制会增加CD发病概率,加重症状严重程度。增强自噬的药物雷帕霉素等可减轻CD的严重程度。此外研究显示,自噬缺陷导致肠道菌群显著改变。尽管人们对自噬水平改变与CD疾病之间关系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在肠道内,特别是炎症性肠病中调控自噬水平变化的因素和机制尚不清楚。近期一篇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研究发现,肠道5-羟色胺(5-HT)对自噬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上调5-HT抑制自噬,导致CD的加重;反之降低5-HT可以增强自噬,缓解CD的症状。这些研究结果提示5-HT可能为临床治疗炎症性肠病的靶点,潜在的机制是调控自噬的水平。
自噬
5-HT
雷帕霉素
克罗恩氏病
Thp1-/-小鼠
人体十二指肠菌群
Cell子刊:小肠菌群与衰老密切相关
人肠道内驻留着约有3.83万亿的各种微生物,对人类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肠道菌群异常会导致包括炎症性肠病、2型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此前人们一直认为肠道菌群在个体成年后会相对稳定,但近期有报道显示肠道菌群的组成变化与衰老有关。但是,目前大多关于肠道菌群的研究均是通过对个体大便中的微生物进行,远远不能体现肠道菌群的情况。最近一篇发表在Cell子刊Cell Reports上的研究,通过其实验室此前建立的有效检测小肠内不同区段肠道微生物的方法,针对18-80岁的人群队列的小肠菌群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和衰老的过程,小肠菌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包括有多样性降低,变形菌和大肠杆菌增多。这些结果为通过小肠菌群干预缓解年龄对代谢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人体十二指肠菌群
生理年龄
伴随疾病
用药情况
衰老进程
新冠肺炎患者
国内团队:上呼吸道菌群或可作为新冠肺炎诊断辅助性指标
截止目前COVID-2019已经感染了全球近1亿人口,尽管大多数患者仅表现为轻微的症状,但新型冠状病毒还是会导致14%的重症患者以及3.2%的患者殒命。菌群是人体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新冠病毒感染和肠道菌群的研究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作为与新冠病毒可能更早发生相互作用的上呼吸道菌群的研究并不多,人们对于上呼吸道菌群与新冠病毒感染之间的潜在关系尚不明确。近期国内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李明锟团队和中国医学科学研究院北京协和医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王健伟团队联合在美国呼吸和重症监护医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发表了他们针对新冠感染者上呼吸道(URT)菌群的研究成果。结果显示,新冠病毒感染患者URT菌群与健康人群相比具有显著改变,死亡的患者其URT菌群变化更加显著。菌群的变化与患者体内的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和病死率显著相关。轻症患者URT菌群链球菌为优势菌,其对于抑制患者二次感染,促进恢复具有重要作用。这些结果为临床重症患者诊断提供了一定线索。
新冠肺炎患者
重症患者
死亡率
上呼吸道菌群
链球菌
肠道炎症
于君+黄秀娟:靶向肠道菌群治疗新冠肺炎,潜力如何?(评论)
新冠肺炎是目前全球面临的重大健康安全威胁。目前对于临床治疗新冠肺炎的方案一直在不断的探索和修订。近期,香港中文大学于君、黄秀娟与团队在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评论文章,对目前新冠肺炎与肠道菌群的研究进行了汇总和评论。大量的研究数据显示新冠肺炎伴随着肠道菌群的显著改变,因此作者认为在临床治疗新冠肺炎的方案中,应当将肠道菌群干预作为潜在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
肠道炎症
肠道菌群
菌群干预
新冠肺炎
其他
2型糖尿病
餐前服用中链脂肪酸可改善肥胖和2型糖尿病
目前临床治疗肥胖和2型糖尿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胃旁路手术,但该手术具有不可逆、潜在其他损伤以及费用昂贵的缺点,在实际临床应用中收到多方面的限制。因此探索更为简便和安全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近期一篇发表在Gut上的研究论文显示,饭前服用中链脂肪酸(MCFA)结肠释放制剂可显著减少肥胖成人的食物摄入并提高血浆中正肽YY(PYY)的水平,从而减少人体的能量摄入。这些受体通过不同的细胞内途径协同作用,使抑制食欲的激素释放最大化,并经肠道L细胞导致投射到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协同抑制进食。该方法效果明显,且无毒副作用,为临床治疗肥胖和2型糖尿病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2型糖尿病
MCFA
PYY
肥胖
研究论文
锻炼
晚锻炼对人体代谢的影响更显著!
工作时间外的早晚时间是人们进行锻炼的主要时间段,Diabetologia近期发表了一项基于高BMI男性群体的小规模人群研究,比较了不同时间段的锻炼对高脂饮食后代谢组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短期高脂饮食会显著改变糖、脂和氨基酸代谢,上述代谢变化受锻炼的影响有限。在这有限的影响中,晚锻炼的影响效果更显著,可以部分逆转高脂饮食造成的代谢变化。本研究成果对阐释饮食-锻炼模式对于人体代谢的影响提供了宝贵的人群研究数据,有助于建立有效的体重控制、代谢调节方法。
锻炼
高脂饮食
代谢
人
肥胖
无创液体活检
无创性液体活检鉴定淋巴结转移型T1结直肠癌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侵袭性肠系膜结直肠癌(T1 CRC)可以通过内镜黏膜剥离术或切除术进行治疗,而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外科手术治疗。但是对于具有高风险淋巴结转移(LNM)的T1 CRC患者则仍然推荐通过外科手术治疗。然而,目前对于LNM高危患者的确定仍然通过传统的表征进行,使得对于患者的分类并不明确,导致产生高达92%的过度治疗。因此,高效精准的诊断LNM高危患者依然是临床面临的重要挑战。近期一篇发表在Gastroenterology的研究显示,通过对T1 CRC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发现,其血液样本中4个miRNA和5个mRNA可以组成整合模型用于有效评价T1 CRC患者LNM的风险,可将过度治疗降低至18%,对于临床T1 CRC的分型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无创液体活检
风险评估
转录组模型
侵袭性肠系膜结直肠癌(T1 CRC)
淋巴结转移(LNM)
新冠肺炎
杨鹏辉&王军团队:新冠肺炎患者的特征肠道病毒和细菌组
肠道是新冠病毒感染的器官之一,研究肠道微生态在新冠肺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或有助于新冠肺炎的诊疗。中国解放军总医院杨鹏辉团队和中科院王军团队近期在Gut Microbes发表研究,对比了13名新冠肺炎患者与5名健康人的肠道细菌组与病毒组变化规律,发现两者的组成和变化在新冠患者中具有特殊性,受药物的影响也各有不同,而且在不同疾病严重程度的患者中具有差异。上述结果在小鼠实验中得到证实。本研究的成果,对于研究新冠肺炎的病程特征、感染过程中共生微生态-宿主互作都具有参考价值。
新冠肺炎
研究论文
病毒组
肠道细菌组
人
粪菌移植
多中心临床试验支持菌群移植预防抗生素耐药细菌
常规医疗手段难以预防和阻止抗生素耐药细菌在肠道中的定植,为日后发生耐药细菌感染、耐药基因转移留下隐患。Genome Medicine近期发表一项非双盲多中心临床试验,发现用于预防艰难梭菌感染复发的菌群制剂RBX2660,还可以降低患者肠道中耐药细菌、耐药基因组载量,为预防风险人群感染耐药细菌提供了参考,也是管控抗生素耐药性传播的新实践,值得参考。
粪菌移植
抗生素耐药细菌
研究论文
医学研究
人
新冠肺炎
李兰娟院士团队:COVID-19发病机制和治疗的代谢组角度新认知
肠道具有新冠病毒入侵的分子基础,但是新冠病毒感染对于消化吸收的影响一直缺乏数据。李兰娟院士团队近期在Analytica Chimica Acta发表研究论文,发现新冠肺炎患者肠道中富集了许多理应被代谢吸收的营养物质,同时伴随着有害物质的富集和部分正常代谢产物的耗竭,而且这种肠道代谢组的变化可持续到患者出院之后,变化的代谢产物可用于预测感染状态和严重程度。本研究对于了解新冠病毒感染的发病机制、诊断预后均具有参考价值。
新冠肺炎
肠道代谢组学
研究论文
人
微生态变迁
纪立农+李俊桦等:Nature子刊揭秘成年人肠道微生态“变迁史”
肠道共生微生物伴随人类一生,影响宿主并受宿主的代谢、饮食等多重因素影响。Nature Aging近期发表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李俊桦与研究团队的大人群数据研究,发现肠道共生菌群结构的宿主性别差异性、随宿主年龄的变化规律均具有跨人种的普适性,指出了宿主激素水平-肠道共生菌群-宿主代谢之间的重要关联。本研究开创性地探讨肠道共生微生态变化的普遍规律,对于揭示共生微生态-宿主互作、开发普适性的菌群干预手段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参考。
微生态变迁
微生态-宿主互作
大数据研究
消化道微生态
人
糖尿病
Nature子刊:不健康饮食相关的一种菌群代谢产物,与糖尿病存在关联
丙酸咪唑(ImP)是新发现的肠道细菌代谢组氨酸的产物。小鼠的研究发现ImP可以通过MAPK通路破坏葡萄糖代谢。但ImP在患者中与疾病的相关性并没有研究。近期一篇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的多中心队列分析发现,血清中丙酸咪唑上升与前驱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显著相关,与肠道菌丰度下降,和拟杆菌2肠型显著相关,与系统性炎症显著相关。丙酸咪唑的上升与不良的饮食习惯相关,但与组氨酸摄入量无关。因此对于前驱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应当考虑个性化膳食以抑制细菌组氨酸代谢的途径。
糖尿病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
丙酸咪唑
肠道菌群
前驱糖尿病
口腔微生态
牙菌斑菌群有望用于诊断植牙相关口腔疾病
粘膜炎和植牙的牙周围炎是常见的微生物-生物膜相关口腔疾病。近期发表在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的文章对72名患者种植体周围炎和粘膜炎相关的菌斑进行测序分析,鉴定与植牙体周围疾病相关的微生物特征。该研究有望用于诊断植牙相关口腔疾病并判断其预后。
口腔微生态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植牙相关口腔疾病
牙周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