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心肠日报
文献库
产业库
榜单
关于日报
《肠·道》演讲
往期精彩
《肠·道》2024
《肠·道》2023
《肠·道》2022
《肠·道》2021
《肠·道》2020
《肠·道》2019
《肠·道》2018
《肠·道》2017
关于《肠·道》
肠道大会
热心肠大会
热心肠智库
智库专家
专家动态
智库新闻
关于智库
奖学金
年度人物奖
更多
HOPE
会议信息
科学与艺术
学术专刊
R·AI
周刊
热心肠先生
研究院动态
关于我们
搜索
登录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纳米颗粒
文章数:41篇
饮食-菌群互作
Nature子刊:多模式活性分选法,鉴定与菊粉互作的肠菌
益生元被定义为促进有益肠道微生物生长的不易消化的膳食成分。然而,在许多情况下,这种能力没有得到系统的评估。近日,维也纳大学研究人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通过结合多模式细胞分选法、生理试验、稳定同位素探测和基因组分析等,使用荧光标记纳米颗粒追踪益生元与肠菌间互作,能够鉴定出广泛的菊粉和低聚木糖响应肠道微生物群落,包括新的菊粉响应物种,值得关注。
饮食-菌群互作
肠道菌群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菊粉
直肠癌
福建医科大学:或可增强直肠癌放射免疫治疗的新型纳米药物
直肠癌(RC)可产生缺氧相关放疗抵抗,这严重阻碍了直肠癌对放射免疫疗法(iRT)的反应,需要创新策略来提高RC的放射敏感性和提高iRT的疗效。福建医科大学的吴君心和福州大学的张达合作在Advanced Science发表文章,将STING激动剂、放射增敏剂DMPtNPS组成纳米药物,可增强RC的放疗效果。
直肠癌
纳米颗粒
STING激动剂
胃肠道肿瘤
国内团队:双靶点纳米颗粒治疗KRAS-TP53双突变胃肠道癌症
KRAS、TP53都是是胃肠道癌症中常见的突变基因,二者的共突变与胃肠道肿瘤恶性程度高和预后较差密切相关。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伟玲、华南理工大学张云娇团队合作在Bioactive Materials发表研究文章,设计了新型自组装纳米颗粒HA-TPP/A,靶向胃肠道肿瘤细胞,一方面通过线粒体损伤诱导突变型TP53降解,同时递送小分子抑制剂AMG510实现KRAS G12C突变体的抑制,从而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高效杀伤。本文提出的HA-TPP/A是第一个报道的具有共同靶向KRAS-TP53能力的纳米颗粒,为高度恶性胃肠道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希望的方法。
胃肠道肿瘤
研究论文
纳米颗粒
透明质酸
TPP
益生元
上海药物所Nature子刊:基于益生元的药物输送系统或可改善大肠癌治疗
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会受到胃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相比传统干预,益生元进入肠道是一种更可控的肠道微生物群调节治疗方法。卡培他滨(Cap)是治疗结直肠癌的一线化疗药物,但是缺乏一种可以延长其半衰期的载体。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李亚平、尹琦及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利用益生元木聚糖-硬脂酸结合物构建了一种载有Cap的纳米颗粒(SCX),口服给药后,SCXN能在胃部稳定,在肠道特定细菌的作用下,木聚糖逐渐降解,纳米粒解离并持续释放Cap,与游离药相比可减缓Cap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提高肿瘤细胞杀伤效率,值得关注。
益生元
纳米颗粒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卡培他滨
纳米颗粒
国内团队Science子刊:银纳米颗粒从肠入脑,外周神经是高速通道
血液循环被认为是口服给药的纳米颗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唯一途径,而非血液途径介导的纳米颗粒在器官之间的易位却知之甚少。近日,中国科学院纳米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陈春英、崔雪晶及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发表最新研究,以小鼠和恒河猴为模型,发现外周神经可直接介导银纳米材料从肠道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跨神经元转运,值得关注。
纳米颗粒
脑肠轴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银纳米材料
纳米颗粒
口服纳米颗粒药物如何穿过肠道组织(综述)
胃肠道给药(如口服、直肠给药等方式)对于患者来说更加方便,可以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然而,胃肠道的消化环境和胃肠粘膜转运限制等特性会对药物的吸收产生影响。发表在ACS Nano上的一篇综述总结了肠道屏障的不同组成部分以及用于口服递送的纳米颗粒的类型,特别着重研究了纳米颗粒的内化过程以及纳米颗粒或荷载物质在跨越上皮细胞时所使用的各种细胞内途径。通过了解肠道屏障、纳米颗粒的特性以及其输送途径,有望更好地开发出用于治疗的纳米颗粒作为药物载体。
纳米颗粒
drug delivery
therapeutic
carrier
Bioavailability
纳米颗粒
用于结肠炎治疗的抗炎模拟糖萼纳米颗粒
目前,治疗炎症性肠病的常用药物往往疗效有限,且具有严重的副作用。近日,韩国科学技术院研究人员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f发表最新研究,构建了具有抗炎功能、模拟糖萼的纳米颗粒,通过构建结肠炎小鼠模型证实胆红素附着的GlyNPs库可作为用于治疗多种炎症性疾病的抗炎纳米药物的新平台,值得关注。
纳米颗粒
抗炎功能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胆红素
肠道免疫
国内团队:银纳米粒子可扰乱肠道免疫微环境
大量研究对工程金属纳米粒子 (NPs) 的毒性评估进行了研究,但目前关于金属NPs对肠道系统,尤其是对肠道免疫微环境的影响尚属空白。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陈瑞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Qi Yu团队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发表文章,检测了代表性工程金属NPs通过口服暴露对肠道的长期影响,并确定具有严重危害的银NPs(Ag NPs),为工程金属NPs尤其是Ag NPs的健康风险提供了额外的见解。
肠道免疫
纳米颗粒
纳米医学
国内团队:当归多糖纳米药物缓解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C)关键的致病机制包括肠道免疫功能障碍和肠道菌群失调,然而目前临床上用于UC治疗的一线药物具有非靶向治疗效果和严重的副作用。近日,大连工业大学胡蒋宁团队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上发表文章,成功开发靶向结肠的pH和氧化还原双响应当归多糖纳米颗粒,可有效缓解小鼠UC。
纳米医学
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
当归多糖
结肠靶向性
蜜蜂
郑浩团队Nature子刊:工程化蜜蜂肠菌或可递送dsRNA抑制孢子虫
蜜蜂是重要的授粉昆虫,会受到致病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的威胁。研究表明,蜜蜂肠道菌群对东方蜜蜂微孢子虫(Nosema ceranae)感染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并通过基因工程肠道共生菌的应用成功降低了病原体的寄生。近日,中国农业大学郑浩及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利用无菌蜜蜂模型,发现肠道细菌Snodgrassella会调节蜜蜂氧化途径免疫反应,抑制中蜂微孢子虫的寄生。总之,该研究不仅揭示了Nosema的感染机制,还展示了利用工程化肠道细菌保护蜜蜂免受该病原体侵害的潜力,为改善蜜蜂健康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关注。
蜜蜂
中蜂微孢子虫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具核梭杆菌
秦环龙+张扬+陈潜:细菌清除+声动力疗法用于治疗大肠癌
具核梭杆菌是导致结直肠癌的主要病原体,通过声动力疗法能够产生活性氧引发的癌细胞凋亡。然而,具核梭杆菌的存在会导致多种抗凋亡靶基因被激活,使癌细胞抵抗活性氧。近日,同济大学医学院的秦环龙,张杨、陈潜及团队在ACS Nano发表最新研究,提出了一种瘤内具核梭杆菌调节策略,通过设计抗菌纳米平台(Au@BSA-CuPpIX)进而提高了CRC的治疗效果,抑制了CRC肿瘤转移。总之,该研究为确保肿瘤的有效治疗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副作用提供了新参考,值得关注。
具核梭杆菌
瘤内菌群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肿瘤治疗
ALKBH5
于君团队:靶向ALKBH5或可改善大肠癌免疫治疗
结直肠癌是全球最常见的癌症之一,虽然在化疗和免疫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患者的预后并不理想。因此,为开发出新的抗CRC免疫治疗策略,需要进一步阐明CRC内在事件与宿主免疫应答间的关联。近日,香港中文大学于君及团队在Gastroenterology发表最新研究,通过人群和动物实验,发现ALKBH5通过m6A-AXIN2-Wnt-DKK1轴促进结直肠癌募集免疫抑制性髓源性抑制细胞,从而限制NK和CD8+ 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总之,该研究表明ALKBH5可作为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因子和治疗靶点,值得关注。
ALKBH5
免疫治疗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表观遗传
粘膜修复
Maresin-2-耐热纳米粒子或可用于促进肠粘膜修复
炎症的缓解和粘膜伤口愈合是粘膜组织损伤后重建体内稳态所需的关键过程。Maresin-2(MaR2)是一种源自omega-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脂质专用促分解介质,据报道可促进炎症的缓解,但是否促进粘膜修复尚不清楚。PNAS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MaR2能够促进炎症性疾病的粘膜修复,同时将其封装在耐热聚乳酸纳米颗粒中,可实现其在4°C或更高温度下的长期储存,便于其应用。
粘膜修复
Maresin-2
耐热
纳米颗粒
纳米颗粒
大连工业大学:具有ROS和pH双响应功能的虾青素纳米颗粒或可缓解结肠炎?
具有刺激响应能力的智能传递系统能够通过增加生物活性化合物的溶解度、物理化学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来改善生物可及性。近日,大连工业大学谭明乾及团队在Biomaterials发表最新研究,以聚硫化丙烯共价改性海藻酸钠为载体,采用超声辅助自组装策略,设计并构建了具有活性氧和pH双响应功能的虾青素纳米颗粒,该智能传递系统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肠道屏障有效改善小鼠结肠炎。总之,该研究为构建ROS/pH双响应给药体系提供了新策略,也为提高疏水活性化合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提供了实验基础。
纳米颗粒
结肠炎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自组装策略
纳米颗粒
国内团队:银纳米颗粒影响代谢,肠道菌群起了什么作用?
使用最广泛的银纳米粒子(AgNPs)对宿主或其肠道菌群具有不利影响,然而目前尚不清楚肠道菌群是否在AgNPs对宿主的毒性中起任何作用。近日,南京大学缪爱军团队联合韦斯团队在ACS Nano发表文章,发现小鼠口服银纳米颗粒(AgNPs)后可改变肠道菌群的结构、影响肝脏代谢,且相关性分析表明AgNPs诱导的肝脏代谢变化可部分归因于其肠道菌群结构的变化。因此,本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在纳米颗粒对宿主的毒性作用中的重要性。
纳米颗粒
肠道菌群
代谢
细菌性肺炎
北京大学:益生菌纳米颗粒——靶向调节细菌性肺炎的菌群,促进免疫恢复
传统治疗细菌性肺炎主要集中于避免细菌定植,但如何促进宿主免疫从免疫功能亢进的原发性和免疫功能低下的继发性细菌性肺炎中恢复,目前仍不清楚。北京大学的吴水林团队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发表文章,开发出包裹活鼠李糖乳杆菌的益生菌纳米颗粒,不仅靶向调节肺部菌群,而且促进宿主免疫的恢复。
细菌性肺炎
益生菌
纳米颗粒
药物载体
Science子刊:新型“细菌船”口服药物递送工具或可增加药物半衰期
有些药物在胃肠道中的半衰期很短,必须服用过量的药物才能保证药效,因此会产生药物的副作用。Science Advances近期发表的文章,以罗伊氏乳杆菌(L. reuteri)为底盘,开发了一种新型的口服药物运输系统Bacterioboat (BB),该系统可通过生物膜将药物5-FU运送到肠道微绒毛并释放。此外,与传统的口服5-FU治疗方案相比,BB给药的药效更高,副作用更小。
药物载体
药物半衰期
罗伊氏乳杆菌
抗癌药物
5-FU
纳米颗粒
国内团队:靶向结肠肿瘤的新型纳米颗粒
结肠癌正在成为全球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口服结肠给药系统因其优越的性能在原位结肠癌的治疗中引起了广泛关注。然而,胃肠道结构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阻碍了药物安全到达结肠肿瘤靶点。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金明姬和高钟镐等人在Biomaterials上发表一项研究,开发了一种有效将紫杉醇靶向结肠肿瘤的纳米颗粒,其作为原位结肠癌治疗的一种新的治疗策略具有很大的前景。
纳米颗粒
口服递送
原位结直肠癌
纳米颗粒
国内外合作:精确靶向TP53缺失的结直肠癌的纳米颗粒
结肠癌和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需要有效的靶向治疗。TP53是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其半合子缺失在两种癌症中都很常见,而在存在这种缺失的癌症患者中,更常见的结肠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显著降低。不幸的是,直接靶向TP53在癌症治疗中并不成功。RNA聚合酶II大亚基POLR2A是细胞存活和增殖所必需的基因,在结肠癌和直肠癌中几乎总是与TP53一起缺失。因此,RNA干扰(RNAi)和小干扰RNA(siRNA)精确靶向/抑制POLR2A可能是选择性杀死TP53缺陷癌细胞的有效策略。然而,难以有效地将siRNA特异性地传递到细胞溶胶中并发挥其功能,是基于siRNA的治疗的主要障碍。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刘云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陆雄斌教授和马里兰大学何晓明课题组在Nano Today上发表一项研究,合成了二甲双胍碳酸氢盐(MetC),以开发具有独特“炸弹”效应的pH响应性MetC纳米颗粒,用于有效的细胞溶质递送POLR2A siRNA,这极大地促进了其内质/溶酶体逃逸到细胞溶质中,并增强了其对TP53缺乏的癌症的治疗效果。
纳米颗粒
二甲双胍
靶向治疗
RNA干扰(RNAi)
纳米颗粒
国内团队Science子刊:一种用于IBD靶向治疗的纳米颗粒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以胃肠道慢性炎症为特征的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遗传、环境和免疫因素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可加剧IBD症状。由于IBD并不是单一的一种疾病,因此治疗IBD有一系列不同的药物,但无法达到治愈的目的。因此,一种针对IBD中多种促炎因子且全身副作用最小的治疗策略极具吸引力。来自华南理工大学邵丹团队、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佘军军团队联合哥伦比亚大学Kam W. Leong团队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项研究发现,IBD患者血清游离DNA(cfDNA)含量和TLR9表达较高,针对于此开发了一种具有高cfDNA亲和力和活性氧(ROS)清除能力的纳米颗粒MON-PEI,并评估了MON-PEI在改善IBD症状方面的潜力,为IBD治疗提出了一种新的纳米药物策略。
纳米颗粒
炎症性肠病(IBD)
无细胞游离DNA(cfDNA)
结肠炎相关肠癌(CAC)
国内团队:自释性Janus前药或可实现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的精准免疫化疗
电子科技大学的Qixiong Zhang和西南民族大学的李姗姗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发表文章,构建了一种活性氧激活的Janus前药BAG,并且自组装成纳米颗粒,可在结肠炎相关结肠癌的病变组织聚集,在活性氧的作用下释放100%的药物活性,从而实现最大的治疗效果。
结肠炎相关肠癌(CAC)
纳米颗粒
Janus前药
免疫化疗
纳米医学
国内团队:新型纳米递送系统延长药物在胃肠道的滞留时间
治疗炎症性肠病等胃肠道疾病的一个关键挑战是开发一种能够在胃肠道长期滞留的口服给药系统。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赵伟仁和华南理工大学的边黎明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文章,开发出一种新型纳米颗粒给药系统,可有效提高药物在胃肠道的滞留,延长药物的释放时间,或可用于治疗胃肠道疾病药物的递送。
纳米医学
纳米颗粒
胃肠道
药物递送
炎症性肠病
结直肠癌肝转移
miR-122纳米颗粒可抑制结直肠癌的肝转移
miR-122是一种肝脏特异性miRNA,是多种肝功能的重要调控因子。Cancer Research近期发表的文章,构建了miR-122的半乳糖靶向脂质磷酸钙(Gal-LCP)纳米制剂,可有效预防结直肠癌肝转移并延长生存期,并对其抗肿瘤机制进行解析。文章提供了一种基于纳米药物递送miRNA,用于癌症预防和治疗的策略。
结直肠癌肝转移
纳米颗粒
miR-122
龋齿
纳米氧化铁或可治疗人类龋齿
Nano Letters近期发表的文章,发现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缺铁症的纳米颗粒FerIONP,可通过偏好性结合生物膜中细菌病原体特异的葡聚糖,原位局部生成ROS,选择性杀死病原菌,治疗人类龋齿。FerIONP具有作为靶向抗感染纳米药物的治疗潜力。
龋齿
氧化铁
纳米颗粒
纳米医学
大连工业大学:利用糖原纳米颗粒运载人参皂苷,缓解小鼠结肠炎
Biomaterials发表的来自大连工业大学胡蒋宁团队的研究成果,开发了一种基于pH和氧化还原还原双重反应的纳米给药系统。该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生物相容性和体内安全性。负载人参皂苷Rh2的纳米颗粒(Rh2NPs)具有对pH和氧化还原敏感的缓释特性。Rh2NPs不仅能显著改善小鼠结肠炎症状,抑制炎症,修复肠道损伤,还能有效维持肠道菌群稳态。本研究为结肠炎的有效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纳米医学
人参皂苷
纳米颗粒
药物研发
肠道菌群
药物递送
国内团队:纳米颗粒+天然活性分子,更好的IBD口服药物(综述)
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方法目前仍然有限。天然活性小分子(NASMs)可用于IBD的预防和缓解,但由于NASMs可能存在高疏水性、不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差等特性,其口服给药受到了诸多限制。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聚合物纳米颗粒(NPs)封装多功能NASMs的口服药物,可克服给药障碍,实现药物的靶向递送,同时提高其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从而增强NASMs对IBD的预防和治疗效果。西南大学肖波和成都中医药大学高飞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发表综述,对该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总结,并讨论了目前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药物递送
炎症性肠病
纳米颗粒
口服给药
肿瘤疫苗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发STM:用细菌细胞质膜增强肿瘤疫苗疗效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聂广军团队、赵宇亮团队、吴雁团队及赵瑞芳团队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利用自体肿瘤组织的肿瘤细胞膜作为抗原,并结合大肠杆菌细胞质膜作为佐剂,开发了一种新型的混合膜纳米颗粒肿瘤疫苗。相比于单独的肿瘤细胞膜疫苗或单独的细菌细胞质膜疫苗,混合膜疫苗在多种肿瘤小鼠模型中可更好地诱导抗肿瘤免疫应答,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并改善生存期。
肿瘤疫苗
研究论文
啮齿动物(小鼠)
基础研究
纳米颗粒
阿尔茨海默病
国内团队:和厚朴酚纳米颗粒或可改善阿尔茨海默病、调节肠道菌群
阿尔茨海默症(AD)主要表现为渐进性记忆障碍和认知功能障碍,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其病理主要表现为细胞外的β-淀粉样蛋白沉淀和细胞内的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导致的神经元缠结,进而引起神经突触丢失和神经元形态改变。目前对阿尔茨海默病治疗尚无特效疗法。和厚朴酚(Honokiol,HO)是联苯类木脂素的代表,主要来源于传统中药厚朴。研究表明HO在几种动物模型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但溶解性差严重影响了其生物利用度。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林志秀和冼彥芳团队发表在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上的一项研究开发了一种HO纳米颗粒,评估了其对于AD的改善效果,表明其具有进一步发展成为AD治疗剂的良好潜力。
阿尔茨海默病
JNK/CDK5/GSK-3β
肠道菌群
纳米颗粒
和厚朴酚
纳米给药系统
国内团队:用于结直肠癌治疗的奥沙利铂前药纳米颗粒
上海药物所的于海军团队、华东师范大学的徐志爱团队、上海交通大学的丁春勇团队及内蒙古大学的王晖团队在Small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利用奥沙利铂前药与小分子荧光基团构建奥沙利铂前药纳米颗粒,可在近红外二区(1000-1700nm)的激光照射下,在肿瘤组织中释放出大量的奥沙利铂,并诱导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细胞死亡,从而促进抗肿瘤免疫应答。在结直肠癌小鼠模型中,联用PD-L1单抗及奥沙利铂前药纳米颗粒,可起到根除肿瘤的效果。
纳米给药系统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奥沙利铂
结直肠癌
国内团队:中药-PDT纳米颗粒或能治疗结直肠癌
天津大学的常津和天津中医药大学的Xi Chen合作在Biomaterials上发表文章,将先天免疫激活剂黄芪甲苷III (As)和光动力治疗剂氯e6 (Ce6)结合形成纳米颗粒【(As+Ce6)@MSNs-PEG】,显著抑制结直肠癌的生长,延长荷瘤小鼠的寿命,且无明显副作用。该方法将纳米中药和光动力治疗联合应用,为结肠癌治疗提供一种创新方法。
结直肠癌
中药
光动力治疗
纳米颗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