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心肠日报
文献库
产业库
榜单
关于日报
《肠·道》演讲
往期精彩
《肠·道》2024
《肠·道》2023
《肠·道》2022
《肠·道》2021
《肠·道》2020
《肠·道》2019
《肠·道》2018
《肠·道》2017
关于《肠·道》
肠道大会
热心肠大会
热心肠智库
智库专家
专家动态
智库新闻
关于智库
奖学金
年度人物奖
更多
HOPE
会议信息
科学与艺术
学术专刊
R·AI
周刊
热心肠先生
研究院动态
关于我们
搜索
登录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炎症反应
文章数:34篇
皮肤菌群
Cell: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于神经细胞,引发皮肤瘙痒
湿疹和特应性皮炎引起的瘙痒,通常被认为皮肤炎症引起的。近日,哈佛医学院研究人员在Cell发表最新研究,发现皮肤瘙痒另一个原因是一种常见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这种细菌存在于人类的鼻腔、头发和皮肤上,当免疫力低下时可能会造成感染。大量繁殖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会导致皮肤菌群紊乱,并激活痒觉相关信号通路。给感染小鼠使用药物Vorapaxar,能够阻断PAR1受体,消除小鼠的瘙痒症状,值得关注。
皮肤菌群
金黄色葡萄球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皮肤瘙痒
多发性硬化症
国内团队Cell子刊:多发性硬化两性差异背后的肠道机制
多发性硬化症在发病率和临床特征上表现出强烈的女性倾向,其患者多为中青年女性。但目前已有的治疗药物多为对症治疗,选择品种有限且价格昂贵,无法得到根治,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近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周嘉伟、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宋昕阳、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朱正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陈晟及团队在Immunity发表最新研究,发现肠道上皮细胞多巴胺D2受体(IEC DRD2)过度激活可选择性地在雌性小鼠中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及其代谢物水平,从而促进多发性硬化的发病,值得关注。
多发性硬化症
两性差异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丁酸梭菌
国内团队:丁酸梭菌或可改善肥胖相关认知障碍
肥胖是认知功能障碍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危险因素,肠道微生物群-大脑轴在肥胖中发生改变,并与认知障碍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近日,徐州医科大学于英华及团队在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发表最新研究,通过人群样本和动物实验结合粪菌移植,发现丁酸梭菌通过微生物-肠-脑轴对肥胖相关认知障碍和神经变性起神经保护作用,值得关注。
丁酸梭菌
认知障碍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
国内团队:肠菌失调会诱导小胶质细胞过度分化引起神经受损?
精神障碍可能涉及由肠道菌群触发的神经炎症过程,肠道菌群如何影响小胶质细胞介导的对压力敏感性尚不清楚。近日,电子科技大学游自立、贵州中医药大学张进强及团队在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发表最新研究,通过动物模型结合粪菌移植等技术,发现来自应激动物的肠道微生物可诱导齿状回区的小胶质细胞启动,这与应激的过度免疫反应和海马神经发生受损有关,通过重塑肠道菌群可抑制小胶质细胞启动可能是降低应激敏感性的策略,值得关注。
肠道菌群
应激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粪菌移植
狄氏副拟杆菌
狄氏副拟杆菌或可用于缓解慢性腹痛?
近年来,肠道微生物群在疼痛调节中的潜在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近日,法国克莱蒙费朗大学研究人员在Pain发表最新研究,通过细胞实验和大鼠神经元细胞评估了从健康供体分离的10株细菌的神经调节能力,发现下一代益生菌—狄氏副拟杆菌F1-2可通过降低辣椒素、炎症反应和缓激肽刺激,直接与伤害感受器互作进而缓解疼痛。总之,该研究为进一步探究益生菌在预防和治疗内脏疼痛相关疾病中的作用提供了新见解,值得关注。
狄氏副拟杆菌
慢性腹痛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下一代益生菌
基因转移
Nature:长寿基因转移或可延长寿命?
衰老,是一个复杂、多阶段、渐进的过程,发生在生命的整个过程,延长寿命一直被认为是科学界的一项挑战性目标。近日,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研究人员在Nature发表最新研究,通过一系列实验,发现将裸鼹鼠的长寿基因转移到小鼠身上,可以改善小鼠的健康状况,并延长其寿命。这一益处是通过直接抑制免疫细胞产生促炎因子和防止与年龄相关的肠道功能下降来实现的,值得关注。
基因转移
长寿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基因改造
TMIGD1
中山大学:TMIGD1通过BANF1-NF-κB通路或可加重克罗恩病?
肠上皮屏障破坏是克罗恩病(CD)的主要原因之一。 肠上皮屏障的新分子靶点对于CD的治疗至关重要。 含跨膜和免疫球蛋白结构域的蛋白1 (TMIGD1) 是一种调节细胞粘附、迁移和肠上皮细胞分化的粘附分子。 然而,TMIGD1在CD和肠上皮屏障中的功能和机制却鲜有研究。 近日,中山大学陈旻湖及团队在BMC Medicine发表最新研究,通过多组学和基因敲除等试验,发现TMIGD1在克罗恩病中起到维持肠道屏障完整性和抑制炎症的作用,可能成为克罗恩病的潜在治疗靶点,值得关注。
TMIGD1
肠屏障功能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多组学整合
发烧
Nature子刊:体温升高影响肠菌,增强宿主对甲流和新冠的抵抗力
发烧是新冠和甲流病毒的常见症状,但其在宿主抵抗病毒感染中的生理作用尚不清楚。近日,日本东京大学研究人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发烧会以依赖肠道微生物群的方式,促进血清和肠道中胆汁酸的水平、抑制炎症反应、进而增强宿主对甲流和新冠病毒的抵抗力,值得关注。
发烧
肠道菌群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菌群免疫互作
环磷酸二腺苷(c-di-AMP)
四川大学:环磷酸二腺苷或可缓解牙龈卟啉单胞菌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
多项研究表明牙周炎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间密切相关,牙周病原体牙龈卟啉单胞菌(Pg)已被证明会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环磷酸二腺苷(c-di-AMP)作为肿瘤免疫治疗的免疫佐剂已被广泛研究,但是否能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类疾病仍未知。近日,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谢鹏及团队在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发表最新研究,通过构建牙周炎和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发现c-di-AMP可通过激活免疫反应、调节微生态平衡有效预防Pg感染的影响,值得关注。
环磷酸二腺苷(c-di-AMP)
牙龈卟啉单胞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口腔菌群
转录因子PLZF
上交医学院:转录因子PLZF可抑制ILC3功能,加重肠道感染和炎症
3型固有淋巴细胞(ILC3s)是近年发现的固有免疫细胞,主要位于粘膜组织。ILC3s可通过产生IL-22促进上皮细胞增殖和修复。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锌指蛋白(PLZF)是调控多种固有淋巴细胞谱系发育的重要转录因子,其缺失会显著影响ILC2的发育和功能。然而,PLZF是否在ILC3的发育和功能中发挥类似作用尚不清楚。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沈蕾、孙计萍及团队在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发表最新研究,发现转录因子PLZF是肠道免疫防御功能的负调控因子,通过抑制ILC3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22从而加重肠道感染和炎症反应。总之,该研究为靶向ILC3治疗肠道炎症性疾病提供了新思路和见解,值得关注。
转录因子PLZF
肠道免疫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炎症反应
工程益生菌
口服工程化罗伊氏乳杆菌或可缓解类风湿性关节炎?
对于风湿性关节炎等慢性疾病,治疗通常需要终生注射,用于递送生物制剂的工程微生物是治疗各种疾病(如慢性炎症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有前途的途径。近日,美国贝勒医学院研究人员在PNAS上发表最新研究,对罗伊氏乳杆菌进行生物工程改造,使其分泌从海葵毒素中提取的肽ShK-235,通过体外和动物实验,发现可释放ShK-235的活LrS235可显著缓解关节炎症、软骨破坏和骨损伤。总之,该研究证明了使用罗伊氏乳杆菌作为肽ShK-235的新型口服传递平台的有效性,值得关注。
工程益生菌
药物递送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短肽
琥珀酸
广州医科大学:线粒体DNA和琥珀酸与特应性皮炎中的肠-皮肤轴
近年来,多项前瞻性队列利用“特应性疾病进程”或“过敏性疾病进程”来探究从婴儿早期特应性皮炎开始向其他过敏性疾病(如食物过敏、哮喘和过敏性鼻炎)转化的过程。近日,广州医科大学陶爱林及团队在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发表最新研究,通过过敏性模型和特应性皮炎临床样本,发现循环系统中的线粒体DNA及琥珀酸在特应性疾病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总之,该研究为临床上特应性进行性疾病的诊断及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关注。
琥珀酸
过敏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皮肤轴
短链脂肪酸
国内团队:丙酸或可重塑肠道菌群,缓解血管钙化症状
血管钙化是心血管疾病出现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该现象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然而,尚不清楚是否补充来源于肠道菌群的短链脂肪酸可以改善血管钙化。近期深圳市人民医院董少红和孙鑫团队在Microbiome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该研究表明补充丙酸可有效改善血管钙化和降低炎症反应,并提高血管钙化大鼠模型的肠道菌群物种多样性,通过重塑肠道菌群最终对血管钙化产生有益作用。该研究为丙酸介导的缓解血管钙化提供了新的见解,并为靶向改善肠道菌群从而治疗血管钙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短链脂肪酸
血管钙化
肠道菌群
丙酸
益生元
炎症反应
女性早期生活应激事件或影响孕期炎症过程
本研究通过人群研究发现,女性经历较多生活应激事件者,在孕期可能有更高的炎症反应。女性负性生活事件对后代健康的影响已有报道,但是其中的机制并不清楚。可能炎症反应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
炎症反应
研究论文
早期生活应激
负性生活事件
促炎因子
双歧杆菌
国内团队:双歧杆菌属或可调控巨噬细胞从而预防急性胰腺炎
重症AP(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危重的疾病,能导致严重的全身炎症反应和持续的多器官衰竭和败血症。而肠道微生物在调节AP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关于参与AP相关炎症特定共生细菌的种类和机制的研究较少。近期Gut Microbes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了双歧杆菌,特别是B.animali及其代谢产物乳酸盐能够显著抑制由于急性胰腺炎导致的胰腺损伤,并通过调控NF-κB和NLRP3信号抑制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该研究阐明了双歧杆菌属在调控AP和其他免疫疾病中巨噬细胞的新作用。
双歧杆菌
乳酸盐
重症急性胰腺炎
炎症反应
巨噬细胞
膳食纤维
并非所有纤维都有益,未发酵的纤维或加剧IBD炎症
一些IBD患者出现对纤维摄入不耐受的现象,但纤维对IBD的潜在负面影响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并且通常被忽视。Gastroenterology近期发表的研究表明在一些IBD患者体内,由于对纤维发酵的微生物丰度减少,纤维未得到完全发酵,完整的纤维诱导了免疫细胞产生促炎因子,并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激活NLRP3和TLR2通路进而加剧IBD炎症。该工作或为特定的IBD患者的膳食摄入选择和护理产生重大影响和提供理论指导。
膳食纤维
IBD
炎症反应
β-果聚糖纤维
膳食摄入选择
黄花蒿
国内团队:母体摄入黄花蒿提取物或可减弱后代炎症反应
本研究利用母猪模型,发现母体在孕期和哺乳期补充黄花蒿提取物,可以改善氧化还原状态,并减弱了后代小肠炎症反应。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TLR4/NF-κB和MAPK炎症途径的激活,刺激β防御素、粘蛋白和 PPARγ的表达,以促进炎症消退和先天免疫应答。
黄花蒿
研究论文
青蒿素
炎症反应
抗氧化能力
免疫-菌群互作
Science:儿童免疫系统发育离不开与菌群的互作(综述)
Petter Brodin在Science专刊中发表了生命早期免疫系统发育的综述。他提出的假说认为,免疫系统发育规律受到“祖先”环境的影响,但是新生儿产后接触到的早年及成年期的生活环境与之并不匹配,从而造成免疫-菌群的作用干扰、免疫失调,并最终介导免疫性疾病风险的增加。作者还认为,生命早期能量的摄入在免疫-菌群互作中扮演“双刃剑”,如果能量不受限,会使免疫系统对初始定植的菌群造成强烈的炎症反应;如果能量匮乏,会使儿童免疫功能受损,导致反复感染。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免疫资源分配中的进化机制,实现平衡健康的管理。另外,抗生素管理、促进母乳喂养、配方奶粉改革等手段,可能对减轻免疫紊乱介导的疾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免疫-菌群互作
免疫发育
综述
微生物组
免疫耐受
阴道菌群
2P23凝胶或是暴露前预防HIV传播的良好候选药物
HIV可以通过肛交或者阴道性交传播。本研究证实,在性交暴露前,在阴道或者直肠预防性使用2P23凝胶,可以有效预防HIV传播,并且不引起局部的菌群变化和炎症反应。虽然其发明的初衷是预防HIV,但小编认为,其是否可以作为预防其他性传播疾病的良方呢?值得研究。
阴道菌群
研究论文
2P23凝胶
艾滋病
直肠菌群
HIPK2
国内团队:治疗结肠炎相关的癌症和败血症的新靶点
炎症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病原体、受损细胞、有毒物质等刺激物所产生的防御性反应。炎症反应的精细调控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适度的炎症反应可以帮助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感染,维持机体自身稳态。然而,慢性持续性炎症反应或过度炎症反应却与包括肿瘤在内的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NF-κB是参与调控炎症发生的重要的转录因子,发现特异性调节NF-κB活性的靶分子对炎症反应的调控具有重要意义。近期国内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魏滨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红艳课题组合作,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他们最新的研究发现,他们发现HIPK2-HDAC3-p65信号轴可以抑制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通过干预该信号轴能够缓解慢性炎症相关的结直肠癌及败血症的发生。这一研究成果为临床治疗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和败血症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HIPK2
p65去乙酰化
HDAC3磷酸化
炎症反应
结肠癌
睡眠
国内团队:睡眠不足促炎伤脑,肠道菌群有关键作用
睡眠不足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普遍。研究表明,睡眠不足可导致炎症反应失调和认知功能障碍,但其机制尚不清楚。Molecular Psychiatry近期发表了来自北京大学韩盈、陆林院士、闫薇和中山大学一附院魏泓与研究团队的文章,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在睡眠剥夺引起的炎症反应和认知损害中有重要作用,为减轻睡眠不足的不良健康后果提供了新的干预思路和靶点。
睡眠
肠-脑轴
认知功能
炎症反应
肠道菌群
1型糖尿病
抗炎治疗改善肠道损伤和菌群稳态,或可减少1型糖尿病
I型糖尿病(T1D)通常伴随有肠黏膜的损伤,表现为肠屏障功能破坏,炎性细胞浸润,诱导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的分节丝状菌(SFB)的减少,但是导致这些肠道病理改变的原因并不明确。近期一篇发表在Gut上的研究工作证实I型糖尿病中肠黏膜功能的改变与T1D介导的促炎反应有关,与高血糖无直接关系。经过抗炎治疗可以显著改善T1D中肠粘膜功能的损伤,保护肠道菌群稳态,从而降低T1D的发生率。
1型糖尿病
基础研究
啮齿动物(小鼠)
研究论文
T1D小鼠
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
浙大二院:肠道菌群与巨噬细胞互作,促进肠炎相关大肠癌发生
巨噬细胞是结肠肿瘤微环境中比例最高的细胞之一,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与肠道菌群之间关系密切。肠道菌群改变与肿瘤发展有关,但其潜在机制尚不清楚。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邱福铭、黄建与研究团队在Gut发表的最新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以脂多糖(LPS)作为触发器,以趋化因子依赖的方式调节单核细胞样巨噬细胞的积累,并产生癌前炎症环境,促进肿瘤发生。
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单核细胞样巨噬细胞
LPS
炎症性肠病
Nature子刊:改善肠道屏障、菌群和炎症的纳米药物或能治疗结肠炎
目前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方法主要集中在抑制过度活跃的免疫反应上,但除了过度炎症反应外,IBD中还存在菌群失调和肠屏障紊乱等问题。Nature Materials本周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开发了一种纳米药物,可在小鼠模型中同时改善肠道屏障、菌群和炎症三个问题,未来或能造福患者。
炎症性肠病
药物治疗
纳米药物
透明质酸
胆红素
子宫共生菌群
子宫内细菌如何引起后代的神经发育问题?(综述)
子宫内环境作为妊娠期间母亲和发育中的胎儿之间的物质交换接口,常用于胎儿发育机制的研究。研究表明,母体产前压力和子代神经发育障碍之间存在关联。宫内环境在调节这种效应中的作用仍有待阐明。发表在Trends in Neurosciences上的一篇综述文章,讨论了表明子宫内存在微生物群落的临床前和临床证据,概述了细菌转移到宫内环境的可能机制、子宫对微生物的免疫反应以及宫内炎症对子代神经发育的影响。
子宫共生菌群
Inflammation
intrauterine environment
Microbiome
Neurodevelopment
应激事件
妊娠期应激事件或导致炎症基因表达升高
本研究通过人群样本,说明妊娠期女性经历生活压力事件会导致促炎症因子基因表达增高,从而推测其可能是导致早产的原因之一。但是对于孕前经历过生活压力事件的女性并没有发现妊娠期促炎症因子基因表达增高。
应激事件
GENE EXPRESSION
Inflammation
Preconception
pregnancy
高血压
牙周炎如何引起高血压?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牙龈卟啉单胞菌(常见于牙周炎)裂解物抗原免疫小鼠后,可增强小鼠体内的炎症反应,并恶化血管紧张素II引起的小鼠高血压,揭示了高血压的免疫相关发病机制。
高血压
Hypertension
T cells
Microbiome
Periodontitis
炎症反应
低剂量LPS可加剧炎症反应
先天免疫中,Toll样受体(TLR)感知病原体,不同的TLR信号可诱导单核细胞的不同免疫活性,并可影响后续感染的应答。Cell Death and Disease近期发表研究,分析了TLR3、TLR4、TLR7/8信号在诱导单核细胞炎症反应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单核细胞后续暴露于内毒素时所表现出的异同。这一研究有助于理解感染和炎症状态如何调控后续感染中的先天免疫应答。
炎症反应
Toll样受体(TLR)
Johanna W Lampe
Johanna W Lampe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
Cell子刊:肠道菌群的色氨酸代谢物可抑制肝脏炎症反应
肠道菌群失调参与了脂肪肝的疾病进展,Cell Reports[IF:8.282]发表的最新研究,鉴定出被高脂饮食抑制的小鼠肠道菌群代谢产物,色胺和吲哚-3-乙酸,可调节肝脏炎症和细胞因子介导的脂肪生成,或许是潜在的非酒精性脂肪肝药物靶点。
肠道菌群代谢产物
肠道菌群
代谢组学
非酒精性脂肪肝
吲哚-3-乙酸
乳杆菌属
JIR:益生乳杆菌属菌株促进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
这是Journal of Immunology Research[IF:3.276]专刊中发表的关于不同四株乳杆菌对巨噬细胞的炎症反应的促进作用的研究,细胞实验,值得参考。
乳杆菌属
巨噬细胞
炎症反应
Yongtao Xiao
Wei C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