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心肠日报
文献库
产业库
榜单
关于日报
《肠·道》演讲
往期精彩
《肠·道》2024
《肠·道》2023
《肠·道》2022
《肠·道》2021
《肠·道》2020
《肠·道》2019
《肠·道》2018
《肠·道》2017
关于《肠·道》
肠道大会
热心肠大会
热心肠智库
智库专家
专家动态
智库新闻
关于智库
奖学金
年度人物奖
更多
HOPE
会议信息
科学与艺术
学术专刊
R·AI
周刊
热心肠先生
研究院动态
关于我们
搜索
登录
关闭
手机邮箱登录
扫码登录
微信扫描二维码快捷登录
验证成功,将在
3
秒钟后跳转
已超时,请
重试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86
+1
+852
+886
+81
+65
+61
+44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关闭
二维码登录
手机登录
邮箱登录
获取验证码
登录 / 注册
Jusheng Zheng
文章数:28篇
生命早期
郑钜圣+周宏伟等:早期饥荒或可影响成年后肠菌组成,增加糖尿病风险
人类在生命早期经历不利因素会增加成年期罹患T2D等慢性疾病的风险。虽然已经有流行病学观察结果支撑多哈理论(健康和疾病的发育起源-生命早期),但其背后潜在的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近日,西湖大学郑钜圣、南方医科大学周宏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张兵、中山大学陈裕明及团队在BMC Medicine发表最新研究,解析了来自三个独立队列涵盖中国16个主要省份/直辖市人群的万人肠道微生物组大数据,揭示了生命早期饥荒暴露对成年期肠道微生物组的影响,并发现饥荒暴露相关肠菌与T2D发病风险增加存在密切的关联,值得关注。
生命早期
饥荒暴露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早产儿
郑钜圣+蔡威+付元庆:早产儿具有保守而独特的肠道菌群
西湖大学的郑钜圣、付元庆和上海交通大学的蔡威与团队,在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发表文章,收集了51名早产婴儿和51名足月婴儿(从出生到5岁)以及53名母亲的时间序列粪便样本(n=717来自儿童,116来自母亲),分析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早产儿在3个月以前有一个保守而独特的共生微生物群,可能会对他们以后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早产儿
肠道菌群
生命早期
营养-菌群流行病学
郑钜圣团队:营养-菌群流行病学助力营养、菌群和健康研究,推动精准营养(综述)
饮食和营养对人类微生物组有很大影响,并与微生物组,特别是肠道微生物组相互作用,调节各宿主疾病和健康。微生物组的研究也将营养领域引向了一个更为综合的方向,成为精准营养这一新兴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湖大学郑钜圣团队在Protein & Cell 2023肠道大会微生物组专刊中发表综述文章,总结了营养-菌群流行病学领域的最新成果,讨论了饮食、营养、微生物组及其代谢产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随后回顾了基于微生物组的精准营养研究的进展,并介绍了营养-菌群流行病领域目前的局限性、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
营养-菌群流行病学
综述
精准营养
饮食-菌群-宿主互作
菌群代谢物
心血管代谢
陈裕明+郑钜圣Nature子刊:从代谢组推断肠菌与心血管代谢疾病关联时,需谨慎
代谢组学是继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后出现的新兴“组学”,随着相关仪器和技术的开发,多种广靶、非靶以及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已经用于人类研究,以探索肠道菌群衍生的代谢物与心血管代谢疾病的关系。近日,中山大学陈裕明、西湖大学郑钜圣及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最新研究,基于1007名中老年人队列中的粪便宏基因组(149种物种和214条途径)和配对的粪便和血液靶向代谢组学数据(132种代谢物)关联分析,发现从血液或粪便代谢组数据推断微生物组与心脏代谢性疾病相关性时应谨慎,存在较多的不一致。
心血管代谢
代谢组学数据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认知障碍
郑钜圣等:多组学揭示肠道菌群与认知障碍及大脑结构间的关联
微生物-肠道-大脑轴可能与年龄相关的认知障碍和大脑结构变化的进展有关,但缺乏来自大规模人类队列的证据。近日,瑞金医院陈生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张兵、中山大学陈裕明、西湖大学郑钜圣及团队在Translational Neurodegeneration发表最新文章,借助多组学技术通过1个发现队列和2个验证队列探究肠道菌群和认知障碍间的关联,发现Odoribacter、丁酸弧菌属和拟杆菌属和认知障碍负相关,其中Odoribacter与大脑海马体积正相关。此外,还鉴定出几种和认知障碍有关的血液代谢物和炎症标记物。总之,本研究提供了支持肠道菌群与认知障碍和大脑结构改变密切相关的重要证据,也为未来靶向干预认知障碍提供了新思路。
认知障碍
多组学关联
研究论文
基础研究
肠道菌群
膳食多样性
郑钜圣+陈裕明:揭示膳食多样性与肠道微生物环境的关联性
西湖大学的郑钜圣和中山大学的陈裕明合作在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发表文章,发现高膳食多样性与肠道微生物环境有关,并提示相关关键微生物和代谢物或可用于预防代谢性疾病。
膳食多样性
队列研究
肠道微生物
代谢物
雌马酚
陈裕明+郑钜圣:雌马酚通过肠道菌群和酰基肉碱代谢物缓解肥胖
雌马酚是大豆苷元的代谢物,具有较好的生物利用度、雌激素受体亲和力和较长的半衰期,但其对肥胖的有益作用仍然未知。近期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郑钜圣和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裕明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雌马酚和成人肥胖之间的有益联系依赖于肠道菌群和酰基肉碱代谢物,为解释饮食和肥胖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证据。
雌马酚
肠道菌群
酰基肉碱
肥胖
研究论文
植物性饮食
王惠君+郑钜圣:长期和短期植物性饮食模式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植物性饮食模式、肠道菌群和心脏代谢健康之间的相互作用仍不清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王惠君团队和西湖大学郑钜圣团队合作,在BMC Medicine发表论文,在一个大型前瞻性队列中,研究了长期和短期的植物性饮食模式与肠道菌群的关系,并评估所发现的菌群特征与心血管代谢标志物的前瞻性关系。
植物性饮食
肠道菌群
心血管代谢
前瞻性队列研究
基因-饮食互作
郑钜圣+陈裕明+林旭:CD36基因多态性影响n-3 PUFA、肠道菌群及血脂的相互作用
CD36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可与多种配基相结合,它在体内的分布广泛,作为一种清道夫受体,CD36参与脂质的代谢。近期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郑钜圣、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裕明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所林旭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Clinical Nutrition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在CD36 rs1527483-GG携带者中,机体较高的n-3 PUFA水平与血脂及肠道微生物特征改善有关。这些发现强调了肠道微生物组在连接CD36基因多态性、n-3 PUFAs和血脂方面的潜在作用,为解释基因-饮食相互作用在心脏代谢健康中的重要性提供了证据。
基因-饮食互作
n-3脂肪酸
肠道菌群
脂代谢
心血管代谢疾病
郑钜圣+陈裕明+周宏伟:失眠促心血管疾病,菌群-胆汁酸轴可能起介导作用
人群队列研究表明,慢性失眠与心血管代谢疾病风险增高相关,但肠道菌群是否在其中起作用尚不清楚。Nature Communications最新发表了西湖大学郑钜圣、中山大学陈裕明和南方医科大学周宏伟与团队的研究,通过分析广州居民营养与健康队列(GNHS)和广东微生物组计划队列(GGMP)的纵向和横断面数据,首次发现肠道菌群-胆汁酸轴可能介导了慢性失眠与心血管代谢疾病的正向关联,以及习惯性喝茶在其中的潜在调节作用,为减少失眠对心血管代谢的不良影响提供了新的干预靶点。
心血管代谢疾病
失眠
肠道菌群
胆汁酸
饮茶
肥胖
陈裕明+郑钜圣:肥胖、肠道菌群和胰岛素抵抗之间的时间关系
中山大学陈裕明和西湖大学郑钜圣与团队,近期在BMC Medicine发表研究,在一项纵向人类队列研究中揭示了肥胖和肠道菌群之间的时间关系,并鉴定出一种肠菌可能介导了肥胖与胰岛素抵抗间的关联,或能作为减轻肥胖对胰岛素抵抗的不良影响的潜在干预靶点。
肥胖
前瞻性队列研究
肠道菌群
胰岛素抵抗
2型糖尿病
郑钜圣+张兵:肠道菌群或能预测未来的糖尿病风险
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T2D)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但尚不清楚肠道菌群能否用于预测未来新发T2D的风险。近期,西湖大学郑钜圣团队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张兵团队合作,在Diabetologia发表研究,分析了我国多个地区近2800名成年人的肠道菌群和随访数据,鉴定出能前瞻性预测新发T2D风险的肠道菌群特征,并揭示了这些菌群特征与饮食和生活方式的关联。这些发现强调了肠道菌群作为T2D标志物和早期预防靶点的潜力。
2型糖尿病
肠道菌群
疾病预测
饮食-菌群互作
血糖调控
抗生素耐药组
郑钜圣+鞠峰+陈裕明:肠道抗生素抗性基因可能影响糖尿病进展
西湖大学郑钜圣、鞠峰和中山大学陈裕明作为共同通讯作者,近期在Advanced Science发表研究,对广州营养与健康队列中的1210名中老年人(包括健康人、糖尿病前期和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多组学分析,描绘了肠道抗生素抗性组的组成和特征,并揭示了其与糖尿病进展、人体代谢和粪便代谢物间的密切关联,为理解肠道菌群如何影响糖尿病提供了新视角。
抗生素耐药组
2型糖尿病
肠道菌群
多组学
心血管代谢
肠道真菌组
郑钜圣+陈裕明等:千余人数据揭示肠道真菌组特征,及其对代谢健康的潜在影响
人类肠道真菌组在肠道微生态和健康中有重要作用。Gut最新发表了来自西湖大学郑钜圣团队和中山大学陈裕明团队的研究,分析了广州营养与健康研究(GNHS)中的1244名中老年人的肠道真菌组的组成、稳定性和决定因素,并进一步探索了肠道真菌与肠道细菌和粪便代谢组之间的相互作用,并通过双向中介分析揭示出肠道真菌可能通过调节肠道细菌功能和代谢物来影响人体代谢健康。这些发现为靶向肠道真菌组干预代谢疾病带来了新启示。
肠道真菌组
多组学
队列分析
代谢
细菌-真菌互作
癌症
郑钜圣团队:血液维生素C浓度或与癌症风险无关
在观察性研究中,循环中的维生素C浓度与几种癌症有关,然而两者的因果关系目前尚不清楚。来自西湖大学的郑钜圣团队在BMC Medicine发表文章,纳入52018名欧洲人的一项大型维生素C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进行荟萃分析,对血浆中维生素C相关的基因变异进行关联性分析,同时纳入870984名欧洲人分析维生素C与5种常见癌症(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直肠癌)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分析的结果显示,生理水平的循环维生素C对欧洲人群中5种最常见癌症的风险并没有较大的影响,提示膳食维生素C与癌症风险的关联可能是与相关食物中的其他成分有关,补充维生素C或对这5种癌症无预防作用。
癌症
维生素C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
精准营养
郑钜圣团队:研究精准营养,n-of-1试验是“利器”
人体对饮食/营养的反应是个体化的,因此精准营养是营养学研究的未来趋势。N-of-1研究是一种在对照试验中探索个体对特定干预的个性化反应的研究方法。西湖大学郑钜圣团队近期在Journal of Nutrition发表研究,报道了西湖宏量营养素n-of-1试验的结果,揭示了不同个体对高脂及高碳水两种饮食的餐后血糖反应差异,表明n-of-1试验在精准营养研究中的适用性。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搭配观看郑老师的《肠·道》演讲,必有收获(https://www.mr-gut.cn/talks/s/1462481c29194adeb2ac4b3483324bd2)。
精准营养
n-of-1试验
饮食模式
餐后血糖
宏量营养素
骨质疏松
陈裕明+郑钜圣+何彦:氨基酸介导肠道菌群与骨质疏松的关联
中山大学陈裕明、西湖大学郑钜圣和南方医科大学何彦与团队的研究成果。文章基于1700余名成年人样本,利用多组学手段探究肠道菌群影响骨质疏松的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氨基酸代谢在肠道菌群影响骨质疏松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骨质疏松
肠道菌群
氨基酸代谢
Amino Acids
ENTERIC BACTERIAL MICROFLORA
肠道微生物组
郑钜圣、王军等:肠道菌群与新冠重症风险密切关联
2021年5月3日,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在线发表了西湖大学郑钜圣教授、郭天南教授、中山大学陈裕明教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王军研究员团队合作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结合多组学(蛋白质组、肠道微生物组及粪便代谢组)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索了肠道菌群、炎症因子以及COVID-19重症标记物间的关联。该研究为研究肠道菌群与宿主免疫之间的相互作用,评估感染COVID-19后的重症风险提供了新线索。
肠道微生物组
粪便代谢组
生物信息学
炎症因子
宿主免疫
乳制品
郑钜圣+陈裕明:乳制品与肠道菌群和心血管代谢健康的关系
西湖大学郑钜圣和中山大学陈裕明与研究团队,近期在EBioMedicine发表队列研究,在中国人群中分析了乳制品摄入、肠道菌群和心血管代谢之间的关联,表明较多的乳制品摄入与较高的肠道菌群多样性相关,且乳制品相关的肠道菌群特征与更好的心血管代谢风险因子状态有关,提示对于乳制品摄入不足的人群应鼓励多吃乳制品以改善肠道菌群和心血管代谢健康。
乳制品
肠道菌群
心血管代谢
队列研究
2型糖尿病
郑钜圣等:分析9000中国人,鉴定影响糖尿病风险的核心菌群特征
西湖大学郑钜圣、中山大学陈裕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周宏伟与团队近期在Diabetes Care发表一项重要研究,纳入3个中国队列(1个发现队列+2个验证队列),通过可解释的机器学习方法,鉴定出与2型糖尿病(T2D)显著相关的核心肠道菌群特征,并基于该特征构建了与T2D风险显著相关的菌群风险评分(MRS)。研究进一步探究了MRS与未来血糖升高之间的潜在因果关系,并鉴定了与其相关的血液代谢物、肥胖和饮食因素。这些发现提示,该菌群特征或可作为T2D的诊断和治疗干预靶点,对于研究肠道菌群与T2D的关系以及开发新疗法具有重要意义。
2型糖尿病
肠道菌群
机器学习
标志物
水果
郑钜圣+陈裕明+周宏伟:多吃水果或可调节菌群并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
来自西湖大学的郑钜圣团队、中山大学的陈裕明团队及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的周宏伟团队在BMC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在包含近万名中国中年人的2个队列中发现,水果(而非蔬菜)摄入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组成显著相关,而与水果摄入相关的肠道菌群组成及粪便代谢产物与2型糖尿病(T2D)的风险显著相关。具体而言,与特定水果(芒果、香蕉、苹果、葡萄及榴莲)的高摄入相关的肠道菌群可能在2型糖尿病中起到保护性作用。
水果
研究论文
2型糖尿病
前瞻性队列研究
蔬菜
维生素D
郑钜圣等:补充维生素D或无法预防2型糖尿病
先前的研究表明,不同25-羟基维生素D(25(OH)D)代谢产物与2型糖尿病(T2D)的关联有所差异。PLoS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来自西湖大学郑钜圣与团队的荟萃分析研究,对观察性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后发现,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似,总25(OH)D及25(OH)D3与T2D风险呈负相关,而C3-epi-25(OH)D3与T2D呈正相关。但基于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的结果表明,总25(OH)D、25(OH)D3及C3-epi-25(OH)D3的水平均与T2D风险无显著的因果关联,提示补充维生素D可能无法降低2型糖尿病的风险。
维生素D
荟萃分析
孟德尔随机化
2型糖尿病
肠道菌群
郑钜圣+陈裕明+王军:看似不同的疾病,却可能有相似的菌群特征
疾病与菌群之间的因果关系是菌群研究的一大焦点。Microbiome最新发表了西湖大学郑钜圣、中山大学陈裕明和中科院微生物所王军与团队的研究,在中国人群中分析了遗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然后通过双向孟德尔随机化分析,研究了人肠道菌群与复杂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根据菌群特征的共性和特性对不同疾病进行了聚类,发现一些看似不同的疾病,可能有着相似的菌群特征,提示这些疾病之间可能在病因机制上存在关联。
肠道菌群
遗传
疾病
gut microbiome
host genetics
2型糖尿病
国内团队:肠道菌群介导了红细胞γ-亚麻酸与2型糖尿病间的关联
西湖大学的郑钜圣团队与中山大学的陈裕明团队在Diabetes Care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对近3000名受试者进行6年左右的随访后发现,红细胞中较高的γ-亚麻酸水平与较高的2型糖尿病风险相关,而对比分析不同亚组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组成,发现上述关联可能由菌群差异所介导。
2型糖尿病
研究论文
前瞻性队列研究
n-6多不饱和脂肪酸
γ-亚麻酸
水果蔬菜
BMJ:血液标志物有话说!多吃水果蔬菜有助于预防糖尿病
营养流行病学研究主要依赖于受试者自我报告的饮食调查问卷数据,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而适当的生物标志物可作为客观指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补充。《British Medical Journal》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以血浆维生素C和类胡萝卜素作为水果蔬菜摄入量的客观指标,在欧洲8国的EPIC-InterAct病例-队列研究中探究了水果蔬菜摄入情况与2型糖尿病(T2D)风险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血浆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及其复合生物标志物评分都与T2D发病率呈负相关,说明多吃水果和蔬菜应有助于预防T2D。
水果蔬菜
2型糖尿病
营养流行病学
队列研究
血液标志物
豆类
国内团队:豆类及大豆食品摄入与2型糖尿病风险的关联
来自浙江大学的冯凤琴团队与西湖大学的郑钜圣团队在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对15项涉及近60万人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进行总结后发现,豆腐、大豆蛋白和大豆异黄酮的摄入与2型糖尿病风险显著负相关,但因证据质量较低,需更多高质量、前瞻性的研究来验证哪些豆类食品或成分发挥有益作用。
豆类
legume
Soy
type 2 diabetes
cohort
心血管
我国传统饮食模式或值得推广
① 北美和一些欧洲国家,增加碳水化合物降低脂肪可导致肥胖;而中国由传统的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转换成高脂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时,肥胖率增加。② 307名健康年轻受试者随机分成低脂、中脂和高脂饮食组。③ 干预6个月后,体重分别减少1.6、1.1、0.9Kg。④ 相比其他两组,低脂组体重显著降低,腰围、总胆固醇、VLDL-C和非HDL-C降低更多。⑤ 与西式饮食相比,中国传统的低脂高碳水化合物饮食不太可能导致肥胖,并与降低心血管代谢风险有关。
心血管
饮食模式
中国
body weight
Cardiometabolic profile
饮食组成
EBioMedicine:中国人想不长胖,少油或比少米饭更关键!
这是浙江大学和301医院团队联合做的重要研究,通过部分代表过去30年中国人饮食习惯变化的三种不同宏量营养素的组合,研究了脂肪、碳水化合物的不同比例对成年非肥胖健康人体重管理的影响。在相同的能量摄入条件下,更高碳水化合物对体重管理最为有效!这是重要的本土营养学研究,强烈推荐!
饮食组成
肥胖
低脂高碳水化合物饮食
Body weight
Cardiometabolic profile